兩校師生合影。(受訪者供圖)

(香港文匯網記者 李兵 四川報道)當你讀到這封信時,或許我已在返回成都的路上。雖然,我們僅相處了三天,但你的真誠深深地溫暖了我的內心……5月16日,在返港途中,香港理工大學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學生李瀚寫給四川省阿壩州汶川縣臥龍鎮中心小學(以下簡稱「臥龍小學」)黎越生小朋友的一封信,道出了兩地青少年血濃於水的深情厚誼。

理大學生李瀚寫給臥龍小學學生黎越生的信。(受訪者供圖)

今年5月13日,香港理工大學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的32名師生,走進香港特區政府曾經援建的臥龍小學校,開展了為期4天的科技服務與知識學習項目,用專業實踐續寫跨越山海、血濃於水的川港情誼。

臥龍小學學生戴上VR眼鏡「雲遊」香港。(受訪者供圖)

課堂上,理大學生用VR設備帶孩子們「雲遊」香港,共同搭建熊貓故鄉的地貌沙盤;實踐活動中,兩地師生採集了附近河流的水樣和土壤樣本,通過簡易檢測工具進行環境質量分析,為孩子們生成了第一份「家鄉生態檔案」; 在興趣小組活動中,在理大學生的指導下臥龍小學的孩子們親手參與制作了「主題地圖」,用畫筆標註出了心中的臥龍地形地貌,並生成了可以人機交互的數字化電子地圖。

理大學生教臥龍小學學生放飛無人機。(受訪者供圖)

同時,理大學生還操控無人機對校園建築進行攝影和測量,用激光雷達對校舍進行三維掃描,為後續的校園規劃留存了數字化檔案。「我們希望通過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幫助臥龍小學校建立更完善的空間數據庫。」香港理工大學陳斯博士介紹,理大師生還為臥龍小學打造了地理信息技術工作坊,共同設計了「沉浸式地理課堂」,用數字賦能臥龍小學。

臥龍小學學生展示在理大學生指導下親手製作的蠟染工藝品。(受訪者供圖)

「哥哥姐姐教會了我用平板電腦畫地圖,感到十分開心和自豪。」臥龍小學五年級王姓學生興奮地說,戴上VR眼鏡好似真的到香港遊了一圈,令人大開眼界,「長大以後,我也想當科學家!」「香港同胞的援建讓我們擁有了安全、明亮的新校舍,如今又帶來了新技術和新視野。」臥龍小學校長範陽福表示,從災後基礎設施恢復重建到攜手推進科學教育,香港與臥龍兩地的情誼從未間斷。是次, 香港理工大學師生團隊走進臥龍,延續了這份血濃於水的情誼。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時,我還是一名小學生,從電視裏看到特區政府派出救援隊奔赴災區開展救援工作的情景。」理大學生鄭耀揚表示,十七年後,香港青年再次來到臥龍,與當地師生一起探討和互動學習,意義非凡。臨別時,他們還與臥龍小學師生約定,未來將通過線上平台持續分享地理科普課程。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