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全媒體 記者 周傾芫)昨晚(15日),歌劇《魔笛》在香港首演。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等多名政府官員、立法會議員出席觀看。這部備受關注的歌劇的故事藍本起源於兩百多年前,由莫扎特譜曲。其王子救公主、肅清邪惡與正義的情節在不少觀眾心中已耳熟能詳。2025年的今時今日,它又準備好以什麼樣的面貌呈現在亞洲觀眾面前,這背後凝結着舞台和服裝設計總監Dan Potra的深入考量。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在首演開幕前,訪問了這位曾操刀過悉尼奧運會開幕式和眾多世界級歌劇的舞台設計師。

從悉尼奧運會談起,Dan坦言,每次接手一個新項目時,都像開發一塊未知之地。也許偉大的作品無從模仿,一切都需要從零開始探索與創造,「一方面這令人精疲力盡,但又讓人振奮」。畢竟全新的發明與發現帶來的滿足感實在誘人。這次重塑《魔笛》舞台的創作體驗也是一樣。幸運的是,Dan提早三周來到了香港,香港同事身上永不言棄的獅子山精神,在南澳洲人Dan眼中,靈活而富於韌性,「必須承認我深愛這裏的生活方式,它充滿活力」。Dan感受到當地的能量與自己的創作頻率完美共振。街頭川流不息的旅客人潮,激發了他用「地鐵站」意象作為話劇轉場,來比喻探險旅程的靈感。「希望觀眾們特別注意到地鐵列車的場景設計:一個尋常的車站突然幻化成奇幻世界,帶領觀眾展開神秘旅程。我想鼓勵大家從日常物件中發現魔法。」

在激情之餘,Dan也意識到,現場演出在這個時代面臨的真實困境——如果觀眾足不出戶就可以在Netflix等流媒體上享受到影視作品,那歌劇、話劇這類隱含着不確定性風險的表演,正面臨被邊緣化的風險,「畢竟現場演出票價昂貴,也不如居家觀影便利。」因此Dan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創造一種新的藝術語言,能帶來震撼體驗的表現形式。

記者在採訪和觀賞歌劇的過程中,感受到Dan的藝術語言在於「共融」。這種共融並非迎合、討好,就像他坦言自己不會因為在中國地區巡演,就生搬硬套中華傳統文化理念。實際上,他在嘗試挖掘歌劇中能引發共鳴的核心元素:比如愛情、失落感、對未來的期許,「這些主題其實跨越了不同社會和哲學體系。」微觀層面,Dan還大膽融入對當下生活的思考,針砭時弊,「我們將捕鳥人帕帕基諾(Papageno)塑造成街頭常見的外賣小哥形象,這個角色原本是捕捉鳥類的使者,在改編中暗諷了社會消費現象——人們無法自理飲食,依賴他人送餐上門。」服裝設計也自然貼合了現代生活,例如王子身穿西服馬甲,侍女角色搖身一變為空姐形象。正如「山不過來,我過去」,Dan對共融的追尋沒有白費,觀眾一坐下來,就身臨其境地與兩百年前的故事產生情感共振。

在採訪結尾,Dan重複感慨香港之行帶給他的興奮感。他直言不諱地表示,香港不僅是全球金融中心,更是與巴黎、紐約齊名的文化重鎮。「這類富庶的城市需要文化滋養,財富與文化應當共生共榮,歌劇正是衡量標準——沒有歌劇院的城市,終究欠缺了些許底蘊。」最後,「我很大程度上依賴莫華倫先生的專業指導,我們相互學習,對藝術家而言,最寶貴的資產是思想碰撞。」
記者:能否用三個詞形容您設計的《魔笛》舞台?
Dan:驚喜、頑皮、以及對話。我們希望激發觀眾對演出的回應,實現「再詮釋」的閉環。雖然這部歌劇在歐洲發揚光大,但故事源頭其實是在亞洲和中東,就像迴旋鏢最終回歸原點。
(拍攝:Sunny,剪輯:鄔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