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張仕珍 報道)作為我國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祁連山在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維持、氣候調節等方面發揮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5月14日,青海省林草局、青海省氣象局、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聯合發布《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生態氣象公報(2024年)》。公報數據顯示,2024年,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生態環境呈現多方面向好趨勢,但與此同時,一些典型冰川面積和冰儲量與十年前相比呈縮減態勢,季節凍土最大凍結深度減小,積雪面積增大、積雪日數減少。

年平均氣溫偏高 植被覆蓋度增加
據介紹,與近十年平均相比,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年降水量持平,但年平均氣溫偏高0.9攝氏度,年日照時數偏少200.6小時。這樣的氣象條件下,生態系統卻展現出強大活力:河流流量偏豐22.3%,土壤水分偏多6%,植被生長態勢良好。植被覆蓋度增加1.7%,草地生育期延長6天,草地產草量持平,植被凈初級生產力增加11.3%,植被生態質量指數提升12.7%。
此外,2024年1-9月,野牛溝草地生態系統成為碳匯「擔當」,園區水源涵養服務能力也有所提升。對比試點前,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草地植被覆蓋度整體增加3.9%,植被生態質量指數增加15.7%,水源涵養服務能力指數上升20.1。
與此同時,《公報》亦指出,八一冰川、崗格爾肖合力冰川、團結峰冰川等典型冰川面積和冰儲量均呈縮減態勢,與十年前相比,面積減少0.4 - 12.6平方千米,冰儲量減少4.6 - 12.9%。季節凍土最大凍結深度減小,儘管積雪面積增大,但積雪日數卻減少10天以上。
將發力生態大數據建設等關鍵領域
儘管祁連山生態環境呈現日益向好的趨勢,但祁連山地區生態環境極為脆弱、敏感,尤其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增強,為脆弱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工作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因此,針對祁連山開展草地植被、積雪、凍土、冰川、濕地等典型生態系統監測評估,對掌握和研究該地區自然生態系統影響變化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近年來,青海省多部門深度合作建成16個監測站點,實現了對祁連山重點區域實時監測;連續八年發布《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氣象公報》,為生態保護提供科學依據;與高校、研究機構合作,在生物多樣性調查等多領域成果豐碩,科研監測體系從無到有、從單一走向綜合。
據悉,未來青海省相關部門還將進一步深化合作,在生態大數據建設、旗艦物種研究等多個關鍵領域全方位發力,完善科研合作機制,引入先進理念與技術。同時,強化綜合監測,統一標準,拓展監測要素,優化監測網絡,力求為祁連山國家公園的生態保護提供更精準、科學的支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