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劉蕊)如果你曾在香港的書店或文創店流連,對那些印着「HK」標誌、充滿城市特色的針織袋愛不釋手,你不曾想到——它們可能來自千里之外的河南偃師。近日,記者走訪洛陽市偃師區針織企業時,在廠房內發現了與香港市面同款的文創針織袋,揭開了這一「隱藏產業鏈」的面紗。

「HK」針織袋是洛陽偃師製造。(記者劉蕊 攝)

在香港中環、旺角的獨立書店和文創市集,印有「HK」字樣的針織袋成為遊客和本地年輕人的熱門伴手禮,售價普遍在100-200港元之間。而偃師翟鎮的洛陽亮琪針織有限公司裏,這些「網紅」產品正批量從這裏發出,經由跨境電商平台直達香港零售商。該公司負責人從事針織行業三十多年的白樹民稱:「香港客戶提供設計稿,我們負責原料、工藝和品控。」

英國訂單—巨型聖誕針織襪。(記者劉蕊 攝)

「前兩天,我們剛接了一個英國的訂單,5000單,目前設計師正在和客戶溝通製作」。白樹民向記者展示了一款正在和英國客戶溝通的「巨型」聖誕針織襪,他介紹到,公司包括附近其他廠子現在基本都是訂單制生產,機器設備實施數字化改造,樣式和產品內容越來越豐富,擴展至紡線、染線、針織、飛織等,產品從單一毛線帽,擴展到包包、夏涼帽、鞋面等,出口瞄準的都是歐美高端市場。

「代工」變「共創」 偃師針織的轉型升級

談及最近的關稅貿易戰,白樹民稱雖然歐美國家的出口量較大,但由於針織產品出廠價都偏低,附加值也比較小,出口到歐美國家後價格都翻幾倍且以美元計算並且深受客戶的喜愛甚至供不應求,所以整體影響不大。

偃師針織袋出口到歐美國家。(記者劉蕊 攝)

偃師翟鎮的針織產業發展至今已有三十餘年了,過去,偃師的針織企業多以代工為主,利潤微薄。作為偃師針織行業協會會長,白樹民稱,以前都是代加工,有的貼牌生產,賺到的都是辛苦費,現在隨着產品種類豐富,個性化設計和跨境電商的精準對接,當地工廠開始參與產品研發。他表示很多廠子開創了自己的品牌,高薪聘請一些年輕設計師設計潮流款式,藉助跨境電商的力量,思路和銷量也逐漸打開。為了跟上國際潮流,每隔一段時間,白樹民都會到國外的一些時尚潮流地區比如意大利米蘭、法國巴黎等地考察學習,再開拓海外市場。

除了產品種類豐富,針織採用的工藝由過去的單一鈎織,演化為採用環保再生棉紗、開發可機洗的針織技術,甚至為客戶定製「盲盒」系列,文創產品和小包伴手禮的訂單也越來越多,實現了將傳統編織工藝與潮流文化結合,也給針織產業的發展開闢了另一片藍海。

偃師針織由代工變共創。(記者劉蕊 攝)

隨着跨境電商的興起,當地企業通過阿里巴巴國際站、亞馬遜、Shopify等平台直接對接海外終端客戶,產品成功出海,打入歐美、非洲等市場。線上開啟多元化電商營銷模式,開通網上直播帶貨渠道,同時,還入駐阿里巴巴國際站,與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戶建立了業務聯繫。通過開展線上、線下營銷,產品行銷國內外。

據偃師區工信商務局局長吉向輝透露,針對香港、歐美高端市場推出定製化產品,如刺繡布鞋、有機棉針織家居用品等,售價較傳統外貿模式提升30%以上。

「香港歐美文創+傳統工藝+內地供應鏈」的模式,正成為企業文化出海的高效組合。偃師的案例證明,傳統產業只需抓住設計賦能和跨境渠道,就能在高端市場分一杯羹。

責任編輯: 之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