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唐文)凌晨時分,我從香港飛抵卡塔爾多哈國際機場,結束了近9小時的飛行。踏出機艙,疲憊中帶着一絲好奇。哈馬德國際機場乾淨得一塵不染,玻璃幕牆在燈光下熠熠生輝,處處可見連鎖品牌商店,商業化程度不輸一般國際都市。即使是午夜,入境口岸依然人頭攢動,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川流不息,顯示出卡塔爾旅遊業的蓬勃發展。海灣六國互動密切,GCC有專門的入境櫃位,記者與其他國家的一般旅客一樣使用人工櫃位,等候約20分鐘即通過檢查,並不漫長。

離開機場,我通過軟件預訂了一輛接送車,前往市中心酒店。車程約9公里,卻花費約200港幣,價格不菲。車窗外,多哈的夜景浮現,現代建築與濃郁的伊斯蘭風情交織,特別是大量運用的鏤空花紋,精緻而充滿異域情調,與一般中國建築風格迥然不同。

入住酒店後,前台人員的熱情與流利的英文讓人倍感舒適。他們告知,雖然當地餐館普遍接受美元,但召喚出租車仍以當地貨幣里亞爾為主,建議我提前兌換。負責行李的服務生主動與我攀談,他自稱來自巴基斯坦,在卡塔爾打工多年,亦提到中巴友誼深厚,特別喜歡接待中國客人。這份熱情讓異鄉的夜晚多了幾分溫暖。

酒店窗外隱約傳來清真寺的宣禮聲,低沉而悠揚,提醒着我這是一座深植伊斯蘭文化的城市。

李家超到訪卡塔爾國家博物館(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唐文攝)

下午,記者參觀了卡塔爾國家博物館,這座由法國建築師讓·努維爾設計的建築堪稱藝術品。外觀靈感源自沙漠玫瑰,層層疊疊的圓盤狀結構在陽光下閃耀,彷彿從沙地中自然生長而出,美輪美奐。

步入館內,展品和布展水平令人驚嘆。博物館不僅展示了卡塔爾從遠古到現代的歷史,還通過大量虛擬場景和互動科技,將觀眾帶入歷史情境,卻絲毫不因科技的介入而感到違和,也讓遊客深刻感受到這個國家的厚重歷史,以及由此衍生的獨特審美。

慢節奏生活

卡塔爾的五月天氣炎熱,氣溫高達35度,室外陽光炙烤大地,很難在戶外站立太久。從博物館出來,我迅速鑽進附近一間咖啡店,當地人悠閒地交談,服務員不緊不慢地送上飲品,這種慢節奏的生活方式與香港的快節奏形成鮮明對比。我點了一份雞蛋捲餅餐,價格約86港幣(含5%小費),卻等了25分鐘才端上桌。若在香港茶餐廳,這速度恐要被食客吐槽「不合格」,但在這里,這樣的等待似乎是生活的一部分,無人顯得急躁。

中國製造的送餐機器人(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唐文攝)

中國科技的影響力

在多哈的街頭巷尾,中國科技的影子無處不在。餐館內,我用手機掃碼點餐,界面熟悉得像是回到了國內。送餐的機器人緩緩滑過,機身上赫然印着「貝拉」(中國的端菜服務機器人品牌)字樣,街頭的監控攝像頭,商場的電子顯示屏,處處都能看到中國品牌的痕跡。這些細節讓我感到親切,也感慨中國製造在全球的影響力。

初到多哈,這座城市給我的感覺是現代與傳統的奇妙融合。機場的繁忙、建築的獨特風格、服務業的國際化,都彰顯了卡塔爾的開放與活力;而當地人的傳統服飾,博物館的歷史厚重感,又讓人感受到這片土地的文化根基。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