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拍攝到的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貉。

(香港文匯網記者 喬輝)5月11日,記者從內蒙古赤峰市大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了解到,該局工作人員近期在保護區內野生動物頻繁覓食的安全區域——四道溝安裝4台紅外相機,首次監測到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貉的活動蹤跡。

赤峰市大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在5月4日拍攝到的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貉。貉在生物分類上隸屬哺乳綱、食肉目、犬科,其外形與狐狸相似卻略小,整體身形粗短而肥胖,嘴部尖細,四肢短小。獨特的足部構造使貉行動頗具特點,前足5趾中第1趾較短,行走時短趾懸空,僅4趾着地;後肢狹長,後足具4趾。貉的背毛呈黑棕或棕黃色,針毛尖部為黑色,背部中央摻雜着較多黑毛梢。

除了拍攝到珍貴的貉影像外,此次紅外相機監測還記錄到野豬家族群、狍子、普通獾、狗獾、松鼠、花斑松鼠等獸類,以及雉雞、松鴨、紅嘴藍鵲等鳥類的活動畫面。

「這些監測成果不僅極大地豐富了赤峰市大黑山自然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數據,更為科學評估生態環境變化對野生動物的影響、制定生態保護與修復策略、開展野生動物保護與管理工作,提供了關鍵的基礎數據與決策依據。」赤峰市大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高韻聲說。

赤峰市大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赤峰市敖漢旗,總面積87000公頃,生態系統豐富多樣,涵蓋原始次生林、草原、山灣子水庫小微濕地,不僅是珍稀野生動植物的重要棲息地,也是西遼河的關鍵水源涵養地,其獨特的生態環境孕育了極為豐富的生物資源。

近年來,赤峰市大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通過嚴厲打擊非法盜獵行為、設立疫源疫病監測點、明確監測任務等方式,持續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推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未來,我們將持續深入開展野生動物監測工作,通過長期、系統的監測,逐步揭開大黑山自然保護區生態多樣性的神秘面紗,為守護這片生態家園全力以赴,推動生態保護事業不斷向前發展。」赤峰市大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高韻聲說。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