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殷江宏、胡臥龍 實習記者 辛希萌 濟南報道)「石塔相映九頂松,香煙縈繞絲飄紅。四門諸佛佑百姓,千年古寺顯神通。」位於山東濟南市南部山區的神通寺四門塔,憑借國產遊戲《黑神話:悟空》取景地和聚集眾多流浪貓頻頻出圈,被網友和遊客們親切地稱呼為「貓貓寺」。作為中國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單層亭閣式佛塔,這座有着「華夏第一石塔」美名的古剎,在萌寵與遊戲的加持下再現魅力,訴說着跨越千年的傳奇。來此除訪古、參佛、擼貓、觀山,午間可再去神通寺品嘗一份素齋,遠離城市的喧囂,在這裏尋找一份悠然自在。


進入四門塔景區,隨處可見大大小小貓兒的歡快身影,這裏的貓並不怕人,或靜坐在廊柱前,或漫步在庭院間,在上下山路上也能看到這群可愛精靈。更多的貓則分布在四門塔與墓塔林周圍,或三三兩兩互相嬉鬧,或躺在石板上曬太陽。
千佛崖造像展現初唐佛韻
四門塔景區內的文物古蹟眾多,其中不乏國寶級的珍品。在神通寺遺址西側白虎山半山腰處的千佛崖,靜靜展示着初唐佛教的輝煌。千佛崖由當時工匠全手工打造,現存的摩崖造像有二百三十餘尊,造像區南北長六十餘米,摩崖高二十餘米,分布着大小石窟一百多個。千佛崖造像始鑿於唐初武德年間,經貞觀、顯慶、永淳至睿宗文明年間,造像時間長達60餘年。從造像題記可以看出,在千佛崖雕造佛像的人大體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為皇親國戚、達官貴人,第二類是僧尼,第三類為善男信女、平民百姓。

「最南端的第一窟是最著名的一個造像。」據工作人員介紹,該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兒南平長公主為去世的太宗皇帝祈福所造。太宗第十三子趙王福也曾在此為太宗造像,祈願家國安寧。公主、皇子和駙馬們在這裏掀起了雕造摩崖造像的浩大工程,隨着雕鑿佛像活動的興盛,濟南地區的達官貴人們也紛紛效仿,在此造像祈福,施捨興佛。在中部懸崖,有35軀大小均勻、排列整齊的群體造像,據記載是當時村民因求雨成功所集資刻造,以示感恩。在長達60多年的造像中,千佛崖充分展示了唐初山東地區石刻造像的佛教藝術風格。
現存最早單層亭閣式佛塔
四門塔坐落在神通寺遺址東南方向的青龍山南麓,已有1,400多年歷史。塔通高15.04米,塔身高6.6米,每邊寬7.4米,遠遠看去,每一面都是一個正方形,因四面各有一扇半圓形拱門,故稱為四門塔。塔內每扇拱門對應的內心柱平台上,均供奉着一尊石佛。塔頂則用二十三行石板層層疊築而成,形成一個四角攢尖的錐形。整塔形體簡潔古樸、渾厚大方,是單層塔的早期建築典範,對於研究中國佛教歷史和古代建築建造特色均有着較高的價值。

據四門塔風景區服務中心綜合部部長魏山鎮介紹,1972-1973年四門塔維修時,在塔心柱上發現一塊刻有「大業七年造」的石板,證實四門塔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同時在塔中發現一個用青石砌成的方池,其中放置着一個約四五十公分大小的石函,石函內有一銅函,後經文物部門鑒定,銅函裏存放的正是隋文帝楊堅分封的舍利,與歷史記載完全相符,令人驚嘆不已。
四門塔的神秘之處遠不止於此。塔北側有一株栽種於東漢末年的古柏,樹齡已經接近兩千年,時至今日依舊枝繁葉茂、蒼勁挺拔,因主幹分出九個粗壯的樹幹而被稱為九頂松。清《泰山道里記》曰:「塔前古柏一株,九頂蒼秀,傳云漢植。」相傳當年隋文帝楊堅曾在這棵樹下許下心願,三年後就如願登基當了皇帝,他認為這棵樹十分有靈性,於是賜名「通靈神松」。

關於此樹的由來還有另一個有趣的傳說。在這棵樹還是樹苗的時候,曾有鳳凰在傍晚飛到樹上休息,但卻因為寺院的鐘聲受到驚嚇,蹬斷樹枝後飛走了。在樹枝斷裂後,當地老百姓和寺院師傅都認為它難以成活,然而次日清晨斷口處竟奇跡般地長出九個枝幹,由此便有了鳳凰蹬枝化九頂的傳奇故事。如今古柏與四門塔相依而立,當遊客駐足樹下,仰望九枝齊生的奇觀,或許會理解文明的延續不僅存在於典籍磚石中,更生長在草木生靈的呼吸之間,它們以年輪為筆,寫就一部生生不息的華夏傳奇。
中斯雙寺善結法緣
沿着山路向下,在景區進門位置可以看到神通寺的四重殿,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晉初期,朗公和尚雲遊到此處,發現是塊風水寶地,於是修建了一座寺院,因此又名為朗公寺,這裏曾是山東最早的寺廟。後隋文帝楊堅將其改名為神通寺,歷史比四門塔還要悠久。2018年,經國家宗教局批准,景區內神通寺與斯里蘭卡大菩提王寺締結友好寺院,定期開展佛教交流活動。

「說起神通寺與大菩提王寺淵源頗深,可以追溯到唐朝時期義淨和尚身上。」景區工作人員介紹說,唐朝有四大譯經師,最著名的是西遊記中的唐僧,義淨和尚則是第二個,當時他在土窟寺出家,於神通寺受戒,借助神通寺的名額參加了受戒考試,在考取第一名後出家,之後便在神通寺藏經樓苦學三年,飽覽經書,隨後下定決心毅然踏上海上絲綢之路,遠赴古印度取經翻譯,在取得真經回來後還得到了武則天的親自接待。
神通寺秉承了先輩佛教的傳統,這段歷史成為與斯里蘭卡佛教文化連接的重要紐帶。2019年,大菩提王寺的高僧不遠萬里來到四門塔景區,送來三顆舍利,現在供奉在神通寺地宮中,每逢初一、十五對外開放,供信眾參拜,也成為「一帶一路」倡議下佛教文化交流的友好見證。

貓塔人構成一幅奇妙圖景
去年爆火的國產遊戲《黑神話:悟空》曾來四門塔景區取景。除了在第三章的四門塔造景外,還有一處風景出現在遊戲第二回虎先鋒所在的山上,那便是龍虎塔。和四門塔相同的是,龍虎塔每面也是一個正方形,整體看上去方正莊嚴,塔的周身遍布繁複的雕刻,底部雕有伎樂人物、獅、力士,中部則是精美的龍虎,顯得十分雍容華麗,充分展示了盛唐時代的雄渾氣魄與開放包容的文化特質,因此又有「盛唐藝術奇葩」的美名。

遊戲推出後,四門塔景區迎來一批批前來探秘的遊客。據工作人員介紹,2024年景區遊客量和門票收入同比增長兩倍,周邊打車需求量上漲超90%。不少遊客自帶貓糧、貓條來投餵貓咪,也有遊客找到遊戲中同一位置比對打卡,貓、塔、人構成一幅傳統與現代交融的奇妙圖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