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於傳統劇場,上海小劇場內演員和觀眾距離極近。香港文匯報上海傳真
●小劇場的座位分布靈活,加上互動性高,吸引了大批年輕觀眾追劇。 香港文匯報上海傳真
●上海小劇場分布十分密集,僅僅亞洲大廈一棟樓裏,就有19家小劇場。 香港文匯報記者孔雯瓊 攝
●王作文

上海擁數百家小劇場 為戲劇業及舊街注活力

每逢周末夜晚,在上海的亞洲大廈、大世界、第一百貨商場和世茂廣場等地,總能看到大批年輕人在排隊。你或許以為這些人是在等着進入酒吧狂歡,或是準備購物血拚,但其實,令到他們滿心期待的是一間間小劇場,是一場場精彩的舞台劇。小劇場以空間緊湊、形式靈活著稱,讓觀眾能與演員「零距離」交流,帶來沉浸式的觀劇體驗。這種新潮的文化形式迅速走紅,而上海更是以遍布全市的數百家小劇場,被全國劇迷親切地稱為「小劇場宇宙中心」。 ●香港文匯報記者 孔雯瓊 上海報道

香港文匯報記者近日採訪行業內人士了解到,上海的小劇場也被粉絲視為滬版「百老匯」,這種創新戲劇形式不僅俘獲了無數觀眾的心,還為戲劇行業注入了活力,帶來了就業機會和行業繁榮。小劇場儼然成為文化新寵,在吸引人流的同時,也讓商圈煥發新生,歷史建築重獲生機,背後更有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助推其成為城市文化的新名片,甚至還吸引到香港財團的考察和矚目。

「上海僅僅在『環人廣』(環繞人民廣場地區)就有60多家小劇場,我們所在的亞洲大廈一棟樓裏,就有19家小劇場。」魅鯨文化創始人、總製作人王作文在剛見到記者時,就透露出這樣一組數據。魅鯨文化是一家內地頭部的原創音樂劇製作公司,其年度演出場次可達600多場,年度觀演人數超過10萬人次。

僅約200座位 劇團在觀眾旁演出

王作文告訴記者:「業內通常將200個座位左右的場地統一稱為小劇場。從2020年疫情開始,小劇場逐漸火爆。當時大中型劇場的交通和人員聚集受限制,而小劇場座位少、靈活性強,不受影響。那時,第一部小劇場劇問世,它打破了傳統劇場觀眾與演員的隔閡,吸引了大量觀眾。」

魅鯨也正是那個時期崛起,作為行業內第二家進入市場的小劇場製作公司,其旗下第一部作品《燈塔》自2020年開始製作,2021年6月首演,至今連演1,300餘場,香港文匯報記者在參觀《燈塔》小劇場空間時發現,剛步入場內,就獲得了和其他演出劇場空間截然不同的感受,場地裏鋪滿了白色的細沙,踏上去鬆軟無比就彷彿身處沙灘。觀演座席緊靠着舞台圍繞成一圈,甚至在道具船的甲板上也會有座席,因為距離近就會身臨其境,這也讓記者首次對小劇場空間的體驗感拉滿。

「《燈塔》是一部環境式音樂劇。前三個月的上座率達到了120%,有時還需增加座位。」王作文表示,觀眾很喜歡靈活座位布局,因此這部劇的回本周期僅用了幾個月,而傳統的劇場項目通常需要1到2年。「《燈塔》由3名演員出演,觀眾席位為138個。劇中,部分觀眾甚至以『船工』身份參與劇情,與演員互動。」王作文還與記者分享了一段趣味場景:「劇中有一場暴風雨,我們用聲光電模擬風、霧等特效,讓觀眾彷彿置身於真實的暴風雨之中。有些特殊座位的觀眾甚至需要在演員引導下離席,『躲避』暴風雨。」

現場互動性強 深受年輕人歡迎

其餘各個公司的小劇場也各具特色,「一台好戲」旗下的《阿波羅尼亞》的空間就是美式復古小酒館,觀眾環繞而坐,可以現場點酒與演員互動,互動是挺讓人着迷的一點,因為可以在演出現場中和演員碰杯或被餵麥(演員跑到觀眾面前,遞上麥克風到嘴邊)。2023年火出圈的越劇《新龍門客棧》同樣是「一台好戲」製作的小劇場,主打一個沉浸式空間,女小生陳麗君就在年輕觀眾的身邊眉目傳情,袍子一撩扇子一搖,帶動的空氣直撲觀眾臉上,讓人上頭。縮短的距離與增強的參與感,都轉化成了對年輕人的吸引力。更絕的還屬「開心麻花」旗下的《瘋狂理髮店》,該小劇場就設在一家商場內,整個劇場布置就同一家真實的理髮店一樣,吹風機、造型椅,甚至連燈光都是燙頭機外形,進場後,每個人的座位上都有一個鐵盒子,裏面裝有人物介紹和道具等。入場的同時,演出就已經悄然開始,觀眾同時也可以化身偵探,需要探尋店裏的線索,成為破案的關鍵。

票價199至499元 劇迷願跨城追劇

喜歡觀看小劇場的觀眾多以年輕人為主,王作文稱:「16到25歲的女性觀眾居多。Z世代的年輕人願意為自己的興趣買單。」據悉,小劇場的票價通常在199到499元(人民幣,下同)之間,有些年輕人為了追劇「入滬」,甚至會安排「連打」,如周五、周六、周日打卡4至5場劇,仍意猶未盡。尤其是從其他城市趕來追劇的人很多,她們會拖着行李箱「為了一部劇,奔赴一座城」,這樣的畫面在上海各個小劇場可以時常被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