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於2019年起針對性支持各種零散空間轉成合規表演場所,並建立100家授牌演藝新空間機制,持續支持行業發展。上海市演出行業協會去年公布新一輪的100家「上海演藝新空間」名單,新增17家「新血」,新一輪獲授牌的100家演藝新空間遍布上海14個區。
演藝新空間涵蓋的場所類型包括商場、文創園區、書店、Livehouse、藝術中心、旅遊景點、遊輪等,演出類型涵蓋音樂劇、話劇、脫口秀、兒童劇等各個門類。除商業場所外,專業劇場也開闢出舞台之外的表演空間進軍演藝新空間領域。
不過,上海實際上的表演場所數目自然遠不止100家,僅黃浦區的數量就已超過100家。值得一提的是,小劇場的火熱也伴隨城市更新齊頭並進,很多商場、歷史建築也因此被小劇場翻紅。
相較於大部分商場晚上十點便準時打烊,南京路上的第一百貨、世茂廣場卻在夜間格外熱鬧,原來這兩座商場裏,有面積超過3,000平方米的小劇場集合。加上周邊老牌小劇場聚集地——亞洲大廈,1至11層有19個小劇場、2,688個座位。在這裏,商場和辦公樓已經創新成和原本樓宇功能完全不同的空間,原本的辦公室或商舖已經變成「小酒館」「小海灘」和「小賭場」,而裏面正上演一幕幕迥異的劇目。
另外,始建於1862年的上海船廠目前變身為1862藝術中心,是上海乃至全國唯一的百年工業遺蹟改建的演藝空間,在這裏曾以「駐場+沉浸」的表演藝術新空間成功突破疫情困局,實現票房口碑雙豐收,如今已邁入「空間+平台+生產」的新時代。
小劇場演藝新空間票房4年增逾4倍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在去年發布了《強勁復甦 在地共榮——2023年大型營業性演出市場趨勢及特點分析》和《回歸與重塑——2023年劇場類演出市場消費觀察》兩份報告,其中提及小劇場、演藝新空間票房增長迅猛,2023年專業劇演出場次達9.74萬場,較2019年增長31.09%;票房收入86.23億元(人民幣,下同),較2019年增長14.21%。
其中,小劇場、演藝新空間(含小型音樂現場Live house)票房收入佔比超過半數,達到48.03億元,同比2019年增長463.13%。從觀眾觀演頻次上看,音樂劇、舞劇和沉浸式演出高頻觀演(年觀演場次2場及以上)比例正在逐漸提升。劇場類演出報告顯示,一年內觀看4場及以上音樂劇的觀眾增速最快,佔比從2019年的5%提升到了2023年的7%。
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副總裁張潔對此評論:「近年來原創、改編類音樂劇小劇場劇目如雨後春筍般湧出,構成了音樂劇產業金字塔的基礎。音樂劇也被市場接納,從小眾的舞台藝術慢慢走向了大眾化,獨樹一幟的中國式音樂劇樣貌開始顯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