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劇場在內地雖然誕生的時間不長,但已經開始吸引資本關注,且周邊衍生產品銷售亦有步入正軌的跡象。
2020年是小劇場發展的元年,2024年是行業的第四年,四年時間裏,資本開始關注到小劇場。王作文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過去幾年,資本更多處於觀望狀態,今年開始有更多投資人主動接觸我們。行業正逐步進入穩定期。」而且從市場反饋來看,小劇場話劇具有投資額度小、投資回報周期短、投資收益客觀、邊際收益多等諸多特點和優勢。
劇迷願花錢 流量成功套現
另外,內地小劇場的衍生產品也正在試水模式,若能符合觀眾的消費習慣和興趣口味,未來亦有望成為一筆不菲的收入。在亞洲大廈的二樓,香港文匯報記者看到有各個劇目及卡司(英語cast的中文音譯,意思是演員)的周邊衍生產品銷售,類似鑰匙扣、徽章、帆布包、日程本、演員相片相冊等等,這些小玩意售價多在兩位數。「目前來看,小劇場主要收入還是售票,周邊衍生品收入佔比約為10%左右,還處於發展初期,遠低於海外演出市場周邊銷售。我們還在學習如何孵化出更符合青年觀眾偏好的周邊產品。」王作文對記者表示。
好在隨着粉絲隊伍的壯大,這些衍生產品已成為劇迷們的「必備神器」。為了追劇或支持心儀的卡司,許多人不惜「全套拿下」,甚至開啟「集齊成就」模式。在小紅書等社交平台上,粉絲們更是組團交流「剁手心得」,分享周邊購買渠道,不斷推高衍生產品的熱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