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以「東方荷里活」聞名全球的香港電影產業,近年面臨影片產量銳減、票房萎縮及新媒體衝擊等挑戰。香港沙龍電影集團董事長汪長禹認為,產業困境核心在於本地長期未能建立成熟的電影融資體系,他提出數碼化轉型及大灣區合作兩大策略,呼籲政府與業界聯手重振影業榮景。
汪長禹引用數據指,香港電影市場近30年經歷了跌宕起伏的旅程,港產片年產量從1992年逾200部,驟降至2017年約50部;本地票房更從12億港元腰斬至2.5億港元;其後隨疫情影響,全球電影業跌入谷底,香港亦不例外;2018至2023年期間,平均每年僅有26部港產片上映,即使偶有票房不俗的本土片,亦難扭轉頹勢。
港陷投資短視創作受限惡循環
他分析,政府對影院長期支援不足導致傳統戲院大量轉型為小型劇場或商業空間,市場規模嚴重下滑。更關鍵的是,香港雖為國際金融中心,卻未建立成熟的電影融資體系,金融業對影視產業潛力認知不足,形成「投資短視、創作受限」的惡性循環。「早期電影,要花幾年的時間拍片,幾年後才回本。後來投資人嫌回報時間太長,這『幾年』一路減少,從5年到3年、1年。現在則是拍片之前就要預先知道回報有多少。這樣不是不好,但不應該所有的片都是這種生態。」
汪長禹續指,電影及相關的休閒娛樂行業融資本是一門大生意,卻一直沒有得到金融界重視,以致無法形成規模經濟,行業步步縮水。「我們並非要求政府以指令去強迫銀行為電影業融資,但如果通過廣泛的社會討論,促進金融業對電影產業的充分理解,在互利互惠的原則下,金融業自然會開發這個潛力豐厚的市場。 」
面對新媒體時代,汪長禹建議,影業應主動擁抱技術進步,開發適應不同受眾的多元娛樂產品,「大小屏幕都要有,大銀幕有史詩巨作,小熒幕有快節奏內容,還有手機應用、遊戲,都可以從電影業衍生。All products for different markets(多樣化產品對應不同市場)。」他以沙龍電影與沙特合作的動畫項目為例,希望未來可以擴展至遊戲領域。
港電影人才灣區搶手
汪長禹續指,大灣區發展戰略為香港影業提供了重要機遇,例如《捉妖記》《美人魚》等合拍片近年在內地創下逾30億元人民幣票房的佳績,證實香港在導演、武指等專業領域的優勢,同時反映內地市場對香港人才仍存在需求。香港可借助大灣區的龐大市場,成為電影融資與發行中心。 ●香港文匯報記者 唐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