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特首李家超即將訪問科威特等地,是他上任以來第二次出訪中東,而香港漁民團體聯會去年9月亦有組團到當地考察,並且成功推廣本地魚類養殖經驗。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早前到訪位於流浮山的「泉一國際」養殖漁場,向負責團隊「取經」,了解「陸基循環水養殖系統」如何有效地提高漁獲。
「泉一國際」董事郭志一憶述2003年開始創辦養殖漁場,即現時「泉一國際」前身。當時香港經常有赤潮等問題,公司於是決定不用海水,而是以自來水加鹽養殖海魚。幾經周折,漁場業務逐漸走上軌道,如今,佔地約4萬平方呎的漁場每年產量高達80至100噸,佔香港海魚養殖總量(626公噸)約六分之一。郭志一直言,廣東人有誤解,以為海魚「生猛」,就代表新鮮,但其實野生魚群有可能含有微塑膠等污染物,可持續發展的封閉式養殖反而是最「天然」的選擇。
養殖漁場採用的「陸基循環水養殖系統」首先通過微濾機去除大顆粒雜質,再利用蛋白分離器清除溶解有機物,並且透過生物過濾技術,例如特殊細菌,來分解氨等有害物質。養殖池的水主要來自自來水及包裝海鹽,透過24小時循環過濾,除卻蒸發需要少量補水,系統幾乎不用進行入水和排水,一個池可以養三個月以至半年。
而在魚苗養殖區,約4噸水體可容納多達1500條魚,是自然海洋環境的魚類密度遠不能及。「泉一國際」水產獸醫及系統顧問陳子浩解釋,正正因為保持優良的水質,漁場的養殖密度可以很高,「想像一下,如果在大海裏面有四噸水,這個範圍裏可能只會見到兩三條魚,這裏卻有一千多條。這個就是室內循環養殖的精髓,怎樣用最少的空間、最少的資源,養到最多的魚。」
目前,漁場主營花尾龍躉和藍鑽斑兩個品種,提供給港澳的高級餐館,部分更加銷往澳洲等地。兩個品種成長期約一年,漁場還會挑選部分,繼續養殖兩至三年,為大型宴會作準備。據工作人員介紹,漁場歷史上最大的一條,養了差不多七年,去到接近一百公斤,接近成年人的高度。不過,體型過大的養殖魚性情會變得兇惡,互相之間經常打架,因此,漁場會定期控制大魚的數量。
有份促成「泉一國際」與科威特合作的香港漁民團體聯會執行會長、漁農界選委總召集人陳博智表示,香港缺土地,科威特缺水,香港高密度、低資源消耗的養殖模式正好適合他們的需求。他說,科威特是中東第三大產油國,國家相對富庶,但絕大部分漁農產品依賴進口,脆弱的糧食安全在疫情期間暴露無遺。因此,科威特希望有人為他們提供「一站式」養殖解決方案,包括技術、人員培訓和運營方面的支持。
陳子浩解釋,循環水養殖並非近年問世的科技,不同國家亦有適應當地情況的相關技術,例如,歐美地區多數選擇養三文魚等冷水品種,技術方面與石斑魚等熱帶魚類的養殖存在一定差異,剛好科威特人與港人一樣偏愛石斑魚,因此,香港進行技術轉移,無需經過太多轉變,便能養殖當地所需的品種。
目前,泉一國際與科威特一間私營機構簽署保密協議書,預計短期內會進一步簽署戰略協議,「港式」養殖場最快有望2027年初在科威特落成。陳子浩表示,當地漁業管理層普遍都具備水產科系的大學學歷,對業內技術術語十分了解,「書本理論是沒有問題的,使用技術性詞彙溝通非常順暢,只是實際的行業經驗需要我們去提供,包括運營、管理方面。」
陳子浩引述早前特首李家超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期間與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總幹事屈冬玉會面時提及,香港可以將魚類養殖經驗推廣到其他地區。他形容,本地有許多優秀企業和技術,可以結合內地大學和機構,發揮香港的獨特優勢,做到併船出海,推廣養殖經驗。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王俊傑報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