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場出產的最大一條石斑魚重達近一百公斤。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石斑魚可在一年內從魚苗成長至市售大小。 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一開始純粹是貪玩!」泉一國際董事郭志一回溯數十年前投身漁業的起點,源於青年時迷上潛水的奇幻經歷。1970年代香港海域生態豐富,東沙群島捕撈的斑斕海魚令他着迷,卻也目睹過度捕撈的隱憂:曾經的拖網式捕魚導致海洋生態一再被破壞,「如同一間好好的屋,裝修齊整,家居擺好,拖網一過,全部打爛,重新來過。」現時談起,郭志一仍倍感心痛。他亦留意到,遙遠海域的活魚經長途運輸來港後,往往已承受巨大壓力,不僅影響肉質,也會中途死亡,令漁民損失不菲。「一條活魚運到香港若中途死亡,賣十條都補不回損失。」種種行業痛點,驅使他思考:能否以科技突破傳統漁業限制?

科技突破傳統限制

帶着這疑問,郭志一與合作夥伴於2003年開始創辦養殖漁場,即現時泉一國際前身。當時香港常有紅潮問題,公司於是決定不用海水,而是以自來水加鹽養殖海魚。「當然不是容易的事,不是水有問題,就是魚有問題。」幾經周折,漁場業務終於走上軌道,不僅成功利用低水耗、高產能的「陸基循環水養殖系統」,亦找到澳洲昆士蘭一間海洋研究所,採購無病魚苗。昔日的潛水少年,如今以工程思維重構漁業,更有望將相關技術輸出至科威特。

從波斯灣到珠江口,這群香港漁業「極客」正用科技重新定義人與海洋的關係。 ●香港文匯報記者 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