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茅海跨海通道是港珠澳大橋西延線的重要組成,圖為五座「小蠻腰」主塔成為大灣區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受訪者供圖)

(香港文匯網記者 方俊明)灣區「超級工程」黃茅海跨海通道獲橋樑界「諾貝爾獎」。據中國公路學會新公布的2025年國際橋樑大會(IBC)獎項名單,黃茅海跨海通道榮獲「喬治·理乍得森獎」,成為本屆中國唯一獲此殊榮的項目。珠海市交通運輸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黃茅海跨海通道作為港珠澳大橋西延線的重要組成,改變了粵西沿海地區與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域通道單一的現狀。該項目使珠海至江門通行時間由1個多小時壓縮至30分鐘左右,香港至江門及粵西地區的車程亦縮短約半小時,有效提升大灣區交通動脈效率。

據了解,國際橋樑大會(IBC)是國際著名的學術會議,在世界橋樑界具有極高影響力。大會獎項設立於1988年,是橋樑界最負盛名的獎項,被譽為橋樑界的「諾貝爾獎」。IBC項目獎分為6類,其中「喬治·理乍得森獎」是國際橋協設立最早、影響最大的獎,側重於設計、施工、研究、教育等方面的傑出成就,頒發給近期完成且取得傑出成就的工程項目。

為世界橋樑建設樹立了新的標杆

黃茅海跨海通道是繼深中通道深中大橋(原伶仃洋大橋)後廣東省第二個獲此殊榮的橋樑工程,同時也是該獎設置以來中國第11個獲此殊榮的項目。據介紹,黃茅海跨海通道全長約31公里,橫跨珠海市與江門台山市,其中黃茅海大橋採用三塔斜拉橋設計,是目前世界上跨徑最大的三塔公路斜拉橋。該通道項目建設過程中,針對颱風頻發、超寬分體梁渦振控制難度大、跨越三條Ⅰ級航道、海洋環境腐蝕性強等挑戰,建設團隊在雙曲面獨柱塔美學設計、多塔斜拉橋結構體系、綜合減震裝置、風振控制技術及工業化建造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

其中,五座「小蠻腰」主塔猶如亭亭玉立的少女,簡潔、優雅,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標誌性建築之一。而該通道項目研究的中央輔助索、液體粘滯阻尼器及摩擦擺減隔震支座等技術方案,顯著提升了橋樑的剛度和耐久性;風振控制技術的應用,確保了橋樑在強風條件下的安全性與穩定性;採用的工業化建造技術,顯著提高了施工精度和效率,實現了毫米級的高精度合龍。

同時,綠色環保理念也貫穿該通道項目始終,在項目設計中嚴格考慮了生態保護,合理調整路線避開生態敏感區域,實現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超級工程」,黃茅海跨海通道不僅加強粵西地區與粵港澳大灣區的互聯互通,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更為世界橋樑建設樹立了新的標杆。

責任編輯: 趙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