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沒看錯,離端午還有一個月,大灣區江、河、湖、海里,又開始「堵」龍舟了。
在廣東,划船從來不等端午,也根本不看天氣;龍舟可不只在村裏競,起猛了你還能看它劃進CBD。
其實,廣東劃龍舟先天條件也沒那麼充分:端午臨近就是長得幾乎年年上熱搜的雨季。河流雖然多,但不是太寬就是太細。看廣東人冒着大雨在河道裏閃轉騰挪,你才知道什麼叫「精神狀態穩定」。
所以從一艘龍舟上,就能看清這裏人們應對挑戰的反應:漂移龍舟、海上賽龍、逆水龍船……這裏頭,既有順應形勢,也有突破創新,反覆在適應環境和改變自己當中取得巧妙的平衡。
劃龍舟是「競渡」,是賽龍奪錦,也少不了「同船渡」的協力和共情。幾十人一船,得同頻、同向、同心,才能破浪而出。會開「頂風船」、在浪頭上穩住節奏,那才叫真本領。
當然,老廣們很早就懂得,只在自家的水系裏「固步自封」,搞小院高牆算不得成績。所以每到龍舟季,龍舟隊甚至會沿着河網互劃拜訪,村與村之間在你來我迎裏也一較高低。在競爭裏互相提高,也發展出新的友誼。
這也塑造了廣東這個外向型經濟大省面對不確定世界「十分確定」的開放姿態:越是風高浪急,越得把大門打開。走出正在開的廣交會展館,眼前的珠江到今天還是龍舟競渡的必經路徑。
有江河便可造船,有船就能出海。在龍船劃經的珠江口,大灣區城市把同舟共濟的龍舟精神又發揮到了更多、更大的舞台。不斷有超級工程橫空出世,讓人們對大灣區未來生活有了更多想像。大灣區人也幾乎不怎麼抱怨客觀條件的困難。被動接受從來不是選項,在40多年前,既然這片土地率先喊出「殺出一條血路」,今天就依然能在風浪裏繼續找到新的出路。
廣東人為何鍾情劃龍舟?因為這不只是民俗傳承,更是一種面對風浪的信念表達:同舟共濟、穩中求進,在水漲浪急中找到出路,在江湖起伏中划出未來。
(來源:央視新聞)
責任編輯:
孫嬌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