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監管政策收緊,行業對智能駕駛未來發展的討論也愈發理性。國際智能運載科技協會秘書長張翔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監管加強並不意味着智能駕駛行業將放緩發展步伐,恰恰相反,這是一次對行業過熱現象的降溫,有助於推動技術健康、有序演進。

張翔指出,此次監管的核心在於規範智能駕駛功能的營銷行為,而非限制技術研發。近年來,部分車企為爭奪市場份額,存在誇大宣傳智能駕駛功能的現象,將輔助駕駛能力包裝成「L2+」甚至「L2.999」等概念,實則遠未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自動駕駛標準。這種不規範宣傳不僅誤導了消費者,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行車安全風險。

「小米車禍事件成為行業問題的一個導火索,暴露出智能駕駛領域法律法規滯後、企業營銷誇大等深層次問題。」張翔指出,目前國內在司法層面上尚缺乏針對智能駕駛事故責任劃分的明確規定,消費者在遇到相關事故時,往往難以釐清責任歸屬。同時,由於大多數車企掌握着後台數據,缺乏獨立第三方託管,導致事故認定中存在「運動員兼裁判員」的問題,進一步增加了責任認定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

針對這些問題,工信部近日發布的文件明確要求,車企在宣傳智能駕駛功能時必須採用統一術語,禁止各自為政,避免消費者被各類模糊表述誤導。張翔表示,雖然工信部公告並不能直接取代法律規範,但通過政策引導和行業整頓,將有效促使車企在宣傳中更加審慎務實,有助於推動行業理性健康發展。

張翔強調,儘管監管力度加大,但新能源汽車和智能駕駛領域的技術創新步伐不會因此放緩。行業整體仍有望向L3乃至L4階段穩步邁進。他同時提醒,儘管加強監管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行業內的浮躁氛圍,但車企長期存在的流量焦慮和生存壓力,仍需通過技術突破和產品體驗提升來根本解決。相關部門應加快完善智能駕駛領域的法律法規體系,從源頭上為行業創新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提供更加堅實的保障。

●香港文匯報記者 孔雯瓊 上海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