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伴隨輔助駕駛成為新能源車的標配,很多駕駛員對此產生依賴性。同時,不少銷售人員誇大智駕優勢,聲稱「零接管」「完全解放雙手」,甚至讓不少消費者錯誤地認為是「無人駕駛」,給交通安全埋下隱患。

今年3月29日晚間,三名女大學生駕駛一輛小米SU7標準版,從湖北武漢前往安徽池州途中發生碰撞後爆燃,造成三人身亡。據已披露信息,事故發生前該車輛處於NOA(領航輔助駕駛)狀態,事發路段因施工修繕,用路障封閉自車道、改道至逆向車道。事故發生後,多地高速提醒慎用和勿用輔助駕駛。此外,去年11月,一位駕駛員在滬渝高速湖北仙桃段開啟輔助駕駛後打起瞌睡,導致發生追尾事故;今年4月,廣東一男子開啟智駕後分心睡覺,夜間在高速狂飆百公里被罰。

「智駕不是『代替』開車,而是『幫助』輔助開車,讓車更安全。現在的智駕至多是L2級別。」東風嵐圖汽車CEO盧放告訴香港文匯報,目前汽車營銷宣傳很混亂,有些車企稱配有高速NOA是高階智駕,還有的將最高配車型才有的智駕能力指代到所有車,但是用戶對此並不知道。在他看來,不是不能宣傳智駕,而是不能進行「忽悠型、狂轟亂炸、洗腦型」的宣傳。

今年2月,工信部、市場監管總局發文要求車企提供自動化等級等信息時,應當真實、全面,不得作虛假、誇大系統能力或引人誤解的宣傳,確保消費者正確理解和使用智能網聯汽車產品,防止駕駛員濫用風險。應急管理部針對近期智駕事故也發文強調,車企在宣傳中須避免誤導,而駕駛員也必須握緊自己的方向盤。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帥 武漢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