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李陽波 西安報道)人工智能技術的爆發式發展,正在推動「AI+教育」朝着更智能化、個性化、多元化的方向發展。4月30日,西安交通大學「人工智能先導計劃」發布暨「馮博琴獎教金」捐贈儀式在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舉行。據悉,作為陝西省乃至全國高等教育領域探索AI賦能人才培養的先鋒實踐,該「人工智能先導計劃」旨在匯聚和調動校內外各方力量和資源,統籌規劃人工智能改革方案,最終實現「教學人人學 AI,科研人人融AI,管服人人用AI,環境處處有 AI」,打造西安交通大學 AI+ 教育的完整生態。

實施七項改革舉措助力人人學 AI
西安交大是中國最早興辦、享譽海內外的著名高等學府,該校在人工智能領域深耕近40載。近年來,西安交大積極構建「AI+」七大改革工程,建設12個專業教育大模型,與華為共建鯤鵬智能科教創新孵化中心,聯合兄弟高校實施教育部人工智能領域教材建設計劃,為「人工智能先導計劃」的啟動提供了堅實基礎。
此次發布的西安交通大學「人工智能先導計劃」,將圍繞問題、知識和能力三大圖譜,實施搭建AI基座、開展教學改革、開展科研改革、建設教學科研條件、開展系列培訓、建設人工智能改革隊伍和實施保障激勵政策等七項改革舉措。推動AI技術融入人才培養各環節,運用AI輔助開展科學研究,使用AI工具提高行政運行效率,對教室、圖書館、學生社區等進行智慧升級改造,全面提高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科學研究水平和管理服務效果。
當日儀式上,西安交通大學還同時發布了教育智能體 DeepEdu1.0、西安交大「思政雲寶」、智能化本科教學平台(思源學堂2.0)、CodeMuse 1.0、基於知識森林的採集式學習平台、「自動化教學相長」智能體、「算碼」智能體,以及臨床醫學整合課程智能體集群iSeek、新能源AI助教、金融科技研教助手、「慧傳」助教等十大專業教育智能體。
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南寧出任人工智能聯合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宗本、中國科學院院士管曉宏擔任人工智能聯合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課程教材與實驗室處處長劉永強出席發布儀式。
深耕AI賦能教育新生態培養新時代人才
「西安交大高度重視人工智能賦能高等教育,探索推進了一系列改革舉措,圍繞產業前沿課題等方面展開合作,努力構建人工智能改革的『交大範式』。」 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校長張立群在致辭中表示,該校將2025年定為「人工智能賦能年」,正持續構建人才自主培養的新體系、打造科技聯合攻關的新高地、探索學校治理體系新形態、深化產教融合創新的新範式。學校將以「人工智能先導計劃」為起點,深耕AI賦能教育的新生態,培養更多兼具家國情懷與創新能力的新時代人才。
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洪軍亦指出,人工智能發展勢如破竹,因而必須要在人工智能上佔有先機,去布局人工智能相關的教學、科研等相關的一些工作。陝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巡視員張和平期待西安交大誕生更多引領時代的創新成果,為「人工智能賦能中國」貢獻交大力量和陝西智慧。
校企攜手助力科研實現加速突破
據了解,自遷校以來,西安交大創造了30000餘項科研成果,產生了數以千億計的經濟社會效益。進入新時代,依託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西安交通大學圍繞理、工、醫、文4大領域建立了8大平台、30個研究院,以及400多個科研基地、智庫,與政府、大中型企業聯合建立研發中心,注重解決行業關鍵性技術問題。
「人工智能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和各行各業創新效率。」華為中國政企業務副總裁郭振興緻辭時表示,華為始終重視與高校合作,以昇騰算力底座賦能科研創新,培育引領未來頂尖人才。特別是與西安交大共建的鯤鵬昇騰科教創新孵化中心,不僅開創了產教融合新模式,更通過「自命題式」研究推動了底層創新。郭振興指出,此次發布的「人工智能先導計劃」將進一步深化AI與教育融合,同時華為還計劃在AI4S、大模型等領域與西安交大強化合作,提供算力支持與技術賦能,助力科研實現加速突破。
校友捐贈2000萬元設立「馮博琴獎教金」
為迎接西安交大建校130周年暨遷校70周年,助力母校教育事業發展,西安交大1996級計算機軟件與理論專業校友吳振海以其老師馮博琴教授名義,向學校捐贈2000萬元設立「馮博琴獎教金」,用於表彰西安交大在人工智能賦能教育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教師及品學兼優的學生。
華勤技術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吳振海表示,母校是夢想啟航的地方,也是精神扎根的沃土。此次捐贈設立「馮博琴獎教金」,希望能將恩師的優秀品質發揚光大,激勵更多師生學習榜樣、爭做榜樣,助力母校在人工智能賦能教育領域持續引領創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