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馬來西亞進行國事訪問。圖為歡迎人群。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記者 葛沖、馬靜 北京報道)「在關乎世界領導力的博弈中,中國成為無可爭議的正面角色。」日前王毅外長在盤點習近平主席東南亞三國之行時作出上述表示。那麼,中國到底在世界領導力上扮演了怎樣的正面角色,反面角色又是誰,表現又如何呢?專家指出,中美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在世界領導力上的表現截然不同,形成鮮明對比:一個奉行公平正義,主張和平合作,一個為一己之私強權霸凌,四處點火搞對抗;中國為變亂交織的世界提供穩定性,注入正能量,展現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正面角色,正逐步贏得更廣泛的國際認同;而美國則是國際秩序的「根本性亂源」,世界動盪的「幕後操盤手」,地區和平穩定的「最大破壞者」,相信終將損人不利己,在世界領導力的博弈中敗下陣來。

當今世界,國際局勢動盪加劇、亂象頻出。美國隨意加徵關稅,無視國際規則,大搞唯我獨尊,強權霸凌。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死灰復燃,各國普遍擔憂世界經濟前景,不願叢林法則回歸。面對重重國際挑戰與全球危機,世界各國普遍渴望穩定性和方向感,越來越多國家期待中美等大國展現領導力,提供確定性。

中國和美國,一個是最大發展中國家,一個是最大發達國家,同時,兩國也是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又都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北京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王勇向香港文匯報表示,各國普遍期待中美能夠發揮世界領導力,指引世界朝向一個穩定開放、有建設性的方向發展,但中美兩個大國在世界領導力上的表現卻截然不同,美國當前的行為方式嚴重背離了世界的期望。

「中國倡導和平、開放、合作,不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其他國家,通過開放的貿易和相互合作來促進地區與國際安全,構築一個普遍安全、共同繁榮的世界。」王勇說。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錢峰認為,中國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倡導在國際交往中採取平等、尊重和互利互惠原則。在當前亂變交織的形勢下,中國集中展現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正面角色,為動盪的世界注入寶貴的穩定性和確定性,正逐步贏得更廣泛的國際認同。

●2024年10月29日,在以哈戰爭中,一名受傷男子坐在加沙地帶北部一棟被以色列空襲擊中的建築廢墟上。 資料圖片

美國政府國際角色呈顯著負面性

「反觀美國,尤其是特朗普開啟第二任期以來的諸多對外政策,無不給世人一個『雙重標準踐行者』『單極霸權維護者』『陣營對抗煽動者』印象,其在國際社會的角色呈現顯著負面性。」錢峰指出,從本質上看,中美博弈是多邊主義與單極霸權的路線之爭。中國通過開放與合作擴大影響力;美國以封閉和對抗維繫霸權。歷史經驗表明,單邊霸凌終將反噬自身,而互利共贏才是時代主流。

王勇說,現在特朗普政府帶頭搞「美國優先」,把美國自身的利益凌駕在其他國家和國際社會的利益之上,實行保護主義、經濟民族主義,甚至依仗自己當前的市場、軍事力量等優勢,霸凌其他國家,破壞國際規則。

美國的行為已經引起國際社會普遍譴責。在4月9日召開的世界貿易組織貨物貿易理事會會議上,歐盟、英國、加拿大、日本、瑞士、挪威、韓國、馬來西亞、巴西、秘魯、哈薩克斯坦、乍得等46個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就強烈要求美國遵守規則、信守承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戰略問題研究中心主任王湘穗向香港文匯報指出,美國扮演了主動破壞現有秩序的角色,對破壞之後的世界秩序也沒有提出建設性的意見,而只有「美國優先」的目標,並不在意被破壞的世界秩序,讓全球面臨一種「禮崩樂壞」、秩序遭受損害的局面。

王湘穗指出,中國從思想到自身行動再到地區和國際事務的參與等各個方面都展現出了更具建設性、更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中國所提出的規劃路徑、所實施的行動,都是為了讓現在的世界不要變得更糟,讓未來的世界變得更好。」中國在自身變好的同時,不會阻礙其他國家變好,還希望所有國家都變得更好,其中包括美國。

全球穩定中國是不可或缺力量

王勇表示,公道自在人心。中國是全球穩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中國的世界領導力必將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可與支持。

復旦大學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基地主任沈逸向香港文匯報指出,中國並不想取代美國的位置,也不想搞一個像美國那樣把控的國際秩序,即由少數國家來決定國際體系當中的事務。中國一直強調的是互聯、互通、共商、共建、共享、共治,有事大家坐下來一起商量着辦。但同時,在客觀上,國家又有大小、強弱之分,中國作為一個成長中的新興大國和一個未來的強國,也願意主動承擔更多的責任,用一種為世界作貢獻的方式實現中國與世界的共同發展。在此過程中,其他國家會把更多的信賴以及對世界的領導力自動投射給中國,這從而會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中國眾望所歸地走進新的領導力的核心。「這不是中國去搶的,而是別的國家給的。」

【和平VS戰爭】中國是和平倡導者 美國是衝突製造者

自古以來,和平始終是人類社會的殷切期待。然而,當今世界並不太平,巴以、俄烏等地區和國際衝突持續延宕,國際和平事業仍任重而道遠。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錢峰直言,在和平與戰爭問題上,中國和美國之間,一個是和平倡導者,另一個是衝突製造者。

●2023年6月15日,聯合國駐黎巴嫩臨時部隊當日授予中國第20批赴黎巴嫩維和部隊全體410名官兵聯合國「和平勳章」。 資料圖片

中國從未主動挑起過一場戰爭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中國從未主動挑起過一場戰爭,也從未侵佔過別人的一寸土地。中方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防禦性國防政策,從不以大欺小、恃強凌弱,並一直為各種地區衝突勸和促談。近年來,從斡旋沙特與伊朗「握手言和」,到發布《中國關於解決巴以衝突的立場文件》,再到促成巴勒斯坦內部各派實現歷史性和解,中國一直為促進中東地區和平安寧積極奔走,贏得包括中東國家在內的國際社會普遍讚譽。

面對烏克蘭危機,中方始終堅持勸和促談,推動危機政治解決。中國發表了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立場文件,派出特使開展斡旋外交,還同巴西聯合發布「六點共識」,旨在匯聚更多平衡、客觀、理性的聲音,為停火止戰創造條件,為對話談判積累勢頭,為實現和平作出努力。

錢峰指出,中國通過聯合國維和行動累計派出5萬餘人次,居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首,展現了對和平的實質貢獻。錢峰以烏克蘭危機為例指出,中方始終強調「勸和促談」,主張通過對話解決分歧。而美國長期熱衷軍事手段解決問題,在熱點問題上往往推波助瀾,拱火添亂,曾延宕20年的阿富汗戰爭以及仍在持續的烏克蘭危機就是現實的例證。

美建國240多年只有16年沒打仗

公開資料顯示,美國建國240多年只有16年沒有打仗,在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有800多個海外軍事基地,從阿富汗到伊拉克,從敘利亞到利比亞,美國的戰爭機器碾過哪裏,哪裏的民眾就陷入水深火熱。美方打着所謂「人權衛士」等旗號,把貧鈾彈和集束炸彈送到烏克蘭,把航母戰鬥群派到地中海,把武器彈藥送到以色列……種種事實表明,美國是國際秩序的「根本性亂源」,世界動盪的「幕後操盤手」,地區和平穩定的「最大破壞者」。

【公義VS私利】中國承諾「雙碳」 美國不顧公義「退群」

破紀錄的降雨量、災難性的洪水、超過50°C的熱浪以及持續的山火爆發,近年,各種極端氣候變化不斷為人類敲響警鐘。但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首日,美國即宣布退出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同時,不顧各種全球性人類公共衞生挑戰,美方還宣布退出了世衞組織。今年2月,特朗普又簽署行政令,宣布美國退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並禁止美國向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提供資助。

●位於準格爾旗的內蒙古久泰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低碳」之變正悄然發生。 資料圖片

與美國不顧公義各種「退群」不同的是,今年3月,中國和法國發布關於氣候變化的聯合聲明,強調將全面完整有效地執行《巴黎協定》相關承諾。雙方表示,一些國家從科學共識上倒退、從多邊機構退出,這只會讓我們進一步堅定決心並加強行動。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以及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和美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本都應扮演關鍵角色,但最終卻在立場和策略上分道揚鑣。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戰略問題研究中心主任王湘穗表示,中國在努力發展自己的同時,也願意為世界性事務作出更多貢獻。比如在國際減貧減災問題上,中國主動減免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債務。而特朗普政府或一些美國精英則認為,以前美國提供的一些國際公共產品的成本太高,美國吃虧了,不願意讓別國再免費「搭便車」。

中國填補全球基礎設施赤字

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錢峰說,中國高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旗幟,通過「一帶一路」倡議這一國際公共產品推動150餘國互聯互通,填補全球基礎設施赤字。錢峰讚揚,在氣候變化領域,中國承諾「雙碳」目標並支持發展中國家綠色轉型,成為《巴黎協定》關鍵履約方。

「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自覺或不自覺地已經接受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從全球作為一個整體的角度出發,必然選擇基於公共利益而非私利的角度去制定並且執行自己的對外戰略和政策。」復旦大學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基地主任沈逸表示,美國特朗普政府從私利出發的戰略與政策是在開歷史倒車,而這種倒退源於其錯誤的、陳舊過時的認知,結果將會是損人不利己,甚至會為美國人民和全世界所背棄,最終只會是無奈地輸掉與中國圍繞世界領導力的博弈。

【誠信VS欺詐】中國守信惠及全球 美國失信形象破產

今年4月,特朗普政府推出所謂「對等關稅」,將美國出爾反爾的欺詐手法演繹得淋漓盡致,在將企圖訛詐脅迫全世界的關稅大棒揮出後,一會暫停,一會豁免,反覆無常,近期還多次放話聲稱中美「即將達成歷史性協議」「雙方談判團隊正夜以繼日工作」。結果被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打臉都是假消息。美國前財政部長薩默斯表示,美國已經在世界上失去了巨大的信譽,將被視為一個不那麼可靠的國家。在軍事干預與外交談判領域,美國更是出爾反爾與失信的高手,並曾因此加劇阿富汗戰爭、巴以衝突等地區矛盾。

反觀中國,則是全球誠信的重要表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戰略問題研究中心主任王湘穗舉例說,在改善環境、清潔能源的使用上,中國是真正在世界上帶頭守信實踐的。中國實際上放棄了很多相對較為廉價的能源,去發展成本更高的綠色能源,同時還率先提出並逐步落實減少碳排放目標等。

●2025年3月4日,加拿大人在美駐溫哥華大使館外抗議特朗普政府對加拿大徵稅,並欲將加拿大變成美國第51個州。 資料圖片

美國欺詐背叛最終將被反噬

復旦大學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基地主任沈逸指出,如果在一個國際體系當中處於領先位置的大國率先選擇欺詐與背叛,會產生極其負面的示範效應,然後如果大家都採取這種言而無信、隨時變換、準備放棄合作走向欺詐背叛的政策,世界就會變成一個「自然叢林」,在「自然叢林」中,將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獲得實質性收益。

沈逸強調,從表面上看,守信的國家也許在短期內損失了一部分收益,不能像欺詐國家那樣去獲得短期收益,但是從中長期來說,守信會讓所有國家的福利得到提升,這才是一種真正的、負責任的理性行為,而不是一種自私的、短視的所謂理性行為。

「相比美國,中國現在是站在對自己同時也對世界負責任的角度,選擇了一種比較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這也是站在了歷史前進的正確方向。」沈逸表示,對於美國而言,特朗普的種種欺詐行為則意味着他及其所領導的美國,主動放棄了去承擔國際體系領導國家所應該承擔的責任,是只要權利不要義務,只要自由不講道義,是主動放棄責任邊界,來獲取短期收益,這只能換來中長期各國對於美國領導力的失望,以及美國國際權威和國家形象的破產,最終最大的受害者肯定會是美國。

【合作VS對抗】中國主張合作 美國「意識形態」脅迫他國

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八項行動落地見效,統籌推進重大標誌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建設,加快亞太自貿區建設,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產供鏈穩定暢通,支持舉辦第二屆中國—中亞峰會,推動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升級議定書簽署實施,推動落實中非攜手推進現代化十大夥伴行動,加快構建中阿「五大合作格局」,以中拉論壇運行10周年為契機開啟合作新篇章,不斷推進全球南方的聯合自強。2025年,合作共贏仍是中國始終堅持的重要方向。

如今,中國已經成為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夥伴,同28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21個自貿協定。中國高質量實施《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積極推進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和《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中國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提升金融標準和國際化水平,更好實現中國和其他國家利益融合。

●特朗普政府揚言不排除美軍以武力佔領巴拿馬運河。 資料圖片

美破壞全球和地區戰略穩定

反觀美國,卻是陣營對抗的煽動者。特朗普政府多次在共建「一帶一路」和巴拿馬運河等問題上對華發難。在巴拿馬政府決定退出共建「一帶一路」後,近日又施壓拉美國家效仿並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此外,近年來,美方大力發展軍備,多次挑動大國對抗,嚴重破壞全球和地區戰略穩定。

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錢峰指出,近年來美國不斷強化「小院高牆」策略,以「價值觀」「意識形態」劃線推動近岸外包,脅迫他國選邊站隊,已引發越來越多地區和國家的警惕。

中國倡導相互合作共同發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戰略問題研究中心主任王湘穗強調,中國所倡導的「一帶一路」,以及金磚國家等經濟結構相近國家之間以命運共同體方式建立起的相互合作、共同發展的體系,更具有建設性,同時亦避免全球陷入一種惡性競爭。

在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北京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王勇看來,近幾年中國政府所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展現了中國的世界領導力,中國倡導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這為各國共同應對全球挑戰、共建美好世界提供了中國方案。中國方案強調開放合作,消除國家之間發展的壁壘與分歧,通過開放合作,通過對不同文化價值觀的包容來促進對話,承認世界的多元性,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公道VS霸道】中國穩定國際秩序 美國強權挑戰真理

國際法和國際規則,合則用,不合則棄、則廢;打着 「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 旗號,實則謀求維護自身的「家法幫規」的私利,只想按自己的意圖塑造其他國家和世界秩序;粗暴干涉別國內政,謀求霸權、維護霸權、濫用霸權,只為自身利益,卻嚴重危害世界和平穩定和各國民生福祉。這就是全球頭號強國美國。美國以強權挑戰真理,以私利踐踏正義。這些唯我獨尊、倒行逆施的霸權做法正在引發國際社會越來越強烈的批評和反對。

●2024年6月27日,岸邊集裝箱起重機和軌道吊運抵秘魯錢凱港。 資料圖片

美國只有「美國優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戰略問題研究中心主任王湘穗指出,現在美國政府主動扮演了一個世界秩序破壞者的角色,美國企圖通過打破現有秩序,破壞現有的制度框架來保護美國利益,實現美國利益最大化,同時對於破壞之後的世界秩序也沒有提出建設性意見,而只有「美國優先」的目標。

中國主張大小國家一律平等

王湘穗指出,現在的美國政府奉行的是新型的霸權主義,這種特朗普式的霸權主義可能不完全是軍事上的霸權,而是通過單方面徵收關稅或者強制購買美債,直接破壞其他經濟體,並不在乎什麼是公平,或者什麼是符合市場規律的經濟制度和框架,完全是按照美國自己的利益來。

與美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主張大小國家一律平等,呼籲提升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體系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每一個國家的聲音都應得到傾聽,每一個國家都可在多極格局中找到自身的位置,發揮自己的作用。中國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同時推動國際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在王湘穗看來,在世界動盪之際,中國是國際秩序的穩定者,面對未來世界諸多挑戰,中國又是一個建設者,可以提供自己的一些較為獨特的「中國議程」。一方面,在世界進入失序的狀態下,中國保持着一定的基本制度底線,另一方面中國對於新的全球議程也有自己的考慮,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開放VS封閉】中國捍衛全球化 美國搞「脫鈎斷鏈」

今年1月,特朗普第二次入主白宮。上任以來,特朗普政府採取了種種措施,將「關稅牆」越壘越高:發布國家安全備忘錄、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徵收25%關稅、對進口汽車徵收25%關稅,加之最新的「對等關稅」行政令,美國「關稅大棒」無差別砸向所有貿易夥伴。美國這些逆全球化、違背市場經濟規律的操作,無疑正在割裂國際市場、透支未來。

●2025年1月,中歐班列首趟「門到門」年貨專列抵達西安。 資料圖片

美國成全球經貿摩擦指數最大變數

近年來,美國掀起的逆全球化之風愈演愈烈,不僅將經貿規則作為為我所用的「工具」,在技術領域搞「小院高牆」,在貿易領域搞「雙重標準」「自我封閉」,還在經濟領域泛化國家安全,搞「脫鈎斷鏈」,人為干涉正常國際貿易,並通過《通脹削減法》等補貼本國特定產業,納入了大量針對外國企業的歧視性安排。中國貿促會最新發布的全球經貿摩擦指數顯示,美國已成為擾動全球經貿摩擦指數的最大變數。

中國對最不發達國家實施零關稅

反觀中國,去年中國進口總額18萬億元人民幣,進口規模創歷史新高,連續16年穩居全球第二大進口市場。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中國始終信守承諾,堅持開放合作、開放創新、開放共享,不斷擴大市場開放和投資准入,積極擴大進口,為包括美資企業在內的各國企業創造良好營商環境,分享中國經濟的發展紅利。

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錢峰指出,中美一個是全球化的捍衛者,另一個是逆流者。中國通過高水平開放鞏固全球化,對最不發達國家實施零關稅政策,是實施這一舉措的首個發展中大國和主要經濟體。而美國以「美國優先」推行保護主義,以各種借口濫施關稅導致全球供應鏈紊亂,嚴重衝擊全球經濟秩序穩定,日漸走向「自我封閉」。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