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牧稱電影是對人類困境的哲學回應與精神救贖。主辦方供圖

《都靈之馬》以尼采「都靈之馬事件」為靈感,通過一對父女在六日內逐漸陷入生存絕境的故事,預言了人類面對災難時的普遍困境。這部以黑白影像與六個史詩級長鏡頭解構文明末日圖景的作品,有着更具戲劇張力的幕後故事。在座談會上,導演貝拉·塔爾娓娓道來那些有趣的幕後細節。

為了尋得最契合影片氣質的場景,他堅持親臨現場反覆勘察,最終因難以找到滿意的場地,毅然決定請當地建工團隊自建房屋。拍攝中的「主角」馬匹也並非順從的「演員」,貝拉·塔爾不得不親赴動物市場,耐心馴服這匹「反叛之馬」。在創作方式上,貝拉·塔爾摒棄傳統劇本,改用「一張卡片一個鏡頭」記錄下想要呈現給觀眾的關鍵內容。拍攝過程中,他堅持使用長鏡頭,要求劇組全員保持高度一致的節奏,以獲得最佳效果。貝拉·塔爾表示,這些別具一格的創作方法,構成了他電影創作的獨特秘笈。但他也鄭重提醒:「千萬不要模仿我的方法,每個人都得用自己的方法去學。」

貝拉·塔爾的導演哲學在演員運用上展現出鮮明的獨特性,與傳統認知中「演員成就影片」的創作理念背道而馳。他坦言自己對演員懷有別樣的「敬畏」:「我害怕演員故意地表演,更希望他們在鏡頭前自在。」 這種對表演本真的追求,恰恰呼應了他一以貫之的創作主張—電影必須扎根於真實的生活。談到標誌性的長鏡頭美學,貝拉·塔爾表示,喜歡用長鏡頭是因為「演員們無法逃避」。在持續的拍攝下,演員無法依賴碎片化的表演技巧,必須全身心融入場景,與環境、對手演員共用同一時空的呼吸節奏。貝拉·塔爾認為,鏡頭外的幕後人員與之呼吸共振,「大家都成為一體的時候,我知道這場戲是可以的。」

蘇牧以貝拉·塔爾的名作《都靈之馬》為切入點,提出「偉大的電影是預言」的深刻觀點,並強調影片中「赤子之心」的珍貴性。蘇牧指出,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當代社會,電影不僅是藝術的表達,更是對人類困境的哲學回應與精神救贖。在蘇牧看來,真正傑出的電影作品不僅是藝術創作的結晶,更是對人類命運的前瞻性洞察,偉大的電影「通過影像語言向觀眾傳遞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