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春節檔國產動畫《哪吒之魔童鬧海》(《哪吒2》)不僅在中國電影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也創下中國影片的全球票房紀錄,令更多人對中國電影充滿希望。2025年恰逢世界電影誕生130周年,中國電影誕生120周年,也是北京電影學院(簡稱北影)成立75周年。在這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刻,北京電影學院院長扈強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時,深入探討教育在中國電影發展中的核心作用。他強調,電影教育不是流水線造星,在藝術與科技融合浪潮下,北影將始終堅守育人初心,為文化強國建設培養有文化筋骨、科技思維、人民情懷的新時代影視人才。●採訪:香港文匯報記者 孫志、蘇雨潤
回溯往昔,北京電影學院自1950年建院以來,便承載着厚重的歷史與使命。其前身可追溯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延安電影團。在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裏,正是北影的先輩們,用鏡頭記錄下了延安時期的珍貴影像與歷史瞬間,奠定了中國電影「為人民創作」的基因。多年來北影始終堅持將「向人民學習、為人民服務、做人民的藝術家」的「三人民」藝術觀貫穿於學校的教育教學中,培養了張藝謀、陳凱歌等一代代才華橫溢的電影藝術家。
談及面對AI(人工智能)對電影教育的賦能,扈強表示,AI給予我們的是全新的思維模式。他深切感受到,AI對電影行業的衝擊已然顯現。因此北影兩年前便成立AI影像科學與藝術中心,並在一年前成立藝術與科學研究院,致力於推動學科專業藝工融合發展,打造未來影像學的交叉學科平台。「這個部門目前只招研究生和博士生,不招本科生,它的作用就是要打通藝術、技術和人文三方面的教學模式。」
用人文韁繩馭技術駿馬
技術是駿馬,人文是韁繩——唯有執韁者,方能馳騁世界。扈強表示:「如果電影不談技術的話就沒有電影,如果電影只談技術的話就沒有藝術,技術是電影的骨骼,藝術是血肉,而人文素養才是靈魂。」
扈強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在技術與藝術日臻完善的今天,電影行業對人文素養的要求反而愈發凸顯。他認為,技術可以成為創作者的「眼睛」,幫助他們來完成很多注意不到事情。然而,他也清醒地認識到,即便DeepSeek等大模型能高效處理基礎任務,處理海量信息,但選擇哪些信息打動人心,以及電影鏡頭語言的情感溫度、文化隱喻,仍依賴個人的人文素養與審美標準。「技術雖強大,卻始終缺乏靈魂,永遠無法取代藝術。」
實踐理論互通根基穩
「教育」是扈強在採訪中談及最多的詞語,面對外界將北影視為文化公司的誤解,扈強特別強調,北影不應該成為吸引眼球的地方,而應回歸教育教學的本職。他義正詞嚴地說:「北影不是文化公司,也不是個藝術團體,而是以電影教育鍛造社會棟樑的殿堂。」
為夯實學生文化根基,更好地了解中國電影,北影自去年起便着手籌備「中國+」系列課程,系統構建中國電影導演史、攝影史、美術史與錄音史等完整教學體系。同時,學院不斷推出配套教材,輔以名師講授,旨在解決「應培養怎樣的中國影視人才?」「中國影視應走向何方?」等核心問題。
除了作為院長和教授,扈強作為一位導演、演員的才華還體現在其深厚的藝術功底和多元化的藝術實踐,目前由他執導的懸疑劇《懸鏡》正在騰訊網熱播。扈強院長的身份轉換恰是北京電影學院「雙師制」傳統的生動註腳。這也是北影的獨特優勢:一半的教師授課,一半的教師拍戲,實踐和理論互相融通,「片場—講台」的雙向滋養,理論才不會枯燥和蒼白,實踐也才更有根基和依託。很多老師教學之餘進行藝術創作,亦取得高質量的藝術成果。「例如,攝影系的老師,出去既是攝影師又是攝影指導,回來之後還是我們的老師,這是別的院校比不了的。」他自豪地說。
4月17日,本屆「天壇獎」評委審片在北影懷柔校區正式啟動,而學生們也有更多機會沉浸式體驗北影節。中國(懷柔)影視產業示範區是全國首個國家級影視產業示範區,被稱為「中國影都」,該示範區以中影基地、北影懷柔校區為核心,集聚了中影、博納等1,000多家影視公司及相關文化企業,《滿江紅》《流浪地球2》《消失的她》等均由懷柔影視企業領銜出品。這也為藝術教育和實踐相互賦能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