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毛麗娟)在深圳市光明科學城,一艘「大飛船」即將啟航。5月1日,承載數字文明與創新未來的深圳科學技術館將正式開館。港人北上來深圳探館可搭乘地鐵6號線(光明線)至光明站,從C、D出口經連廊直達深圳科學技術館二層南門、北門。
深圳科學技術館以「數字文明、創新未來」為展示主題,以「通信科技」為展示主線,致力於打造全球首家數字文明科技館,為全國科技館的主題探索與創新實踐提供新思路。
深圳科學技術館融合科普教育與文化旅遊,體現深圳城市特色,通過跨學科、展項群、主題式的展陳設計,打破傳統學科邊界,以場景驅動沉浸式展示與體驗,為觀眾帶來科技、藝術與文化交融的全新體驗。
展項設計創新強 科技互動體驗新

深圳科學技術館設有四大常設展廳,950個創新展項,數量居國內科技館前列。 一層「科技影視體驗區」,以時間為脈絡,展示數字技術對影像的革新。 二層「你好,世界!」展廳,帶你進入數字文明的世界。 三層「美好生活」展廳,藉助人工智能大模型和人形機器人,在交通、社區、家庭等方面,開闢數字化生活新路徑。 四層「智慧產業」展廳,利用信息技術開發新材料、設計新藥物,打造智慧物流和燈塔工廠,展現工業生產的數字化變革。 五層「宇宙探源」展廳,聚焦大腦、基因、天文、航天等基礎研究與前沿科學,藉助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突破時空尺度,探索極微觀與極宏觀的世界。
科學探索樂教學 研學活動新玩法
深圳科學技術館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學、航空航天等前沿領域,推出一系列豐富的科普教育課程。通過實施館校結合計劃,利用數字技術打造沉浸式學習場景,讓青少年在真實的科技場景中,體驗探索未知的樂趣,推動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

開發多主題研學課程,推出「少年科學家」培育計劃,激發學生創新思維。7類特色研學活動,涵蓋科普表演、深度觀展等項目,「日日有活動、周周有新意、月月有主題」,滿足多元科普需求,助力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的創新人才。
建築科幻工程炫 生態美學藝術新
作為深圳市新時代文化設施之一,深圳科學技術館建設用地面積6.6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2.83萬平方米。場館建築以自然形態為靈感,深灰色金屬外衣勾勒出「大飛船」造型,U 型布局融合未來設計與自然生態。38米超高中庭,重構立體空間敘事,完美詮釋「科技、生態、藝術」理念,打造深圳科技文化新地標。
深圳科學技術館致力於建設服務全球遊客的重要標誌性旅遊景點,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體現深圳特色的世界一流科學探索中心,充分發揮科普教育終身學校、科技成果發布廳、科技交流會客廳的作用,推進深圳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普教育事業跨越式發展。
相關閱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