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安夏)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國際會客廳」4月19日至21日在郎園Station成功舉辦。今年的「國際會客廳」在延續首屆「連接世界·深度對話」特色的基礎上,吸引了來自法國、英國、新加坡、日本、美國等3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300餘家影視企業和機構參與,在規模、內容和影響力等方面均實現顯著提升。
「好故事不分國界」,多位海內外電影業專業人士各抒己見,破解中國電影出海密碼 ,推動全球電影產業深度合作,拓展中國電影全球化新路徑。在「內容為王」與「生態賦能」的雙輪驅動下,中國電影的全球化之路已從「單點突破」邁向「系統深耕」。中國電影出海不再是單一的「片子走出去」,而是「人走出去」「思維走出去」「文化走出去」。
作為北影節的重要行業交流板塊,本屆活動匯聚了來自法國、英國、新加坡等全球3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300餘家影人影企,規模較去年顯著擴容,累計促成近240場行業會議,較2024年的120場翻倍增長,展現出平台強大的連接力與產業吸引力。
本屆「國際會客廳」的核心議題聚焦中國電影國際化。兩場高密度論壇——「選片人授課」與「海外發行專題」,為行業提供了實操指南。今年與2024年首屆活動相比,「國際會客廳」實現了全方位的提質升級。除覆蓋創作、發行、技術全產業鏈,新增選片人授課活動,讓導演、製片人與國際頂級選片人面對面交流機會,形成從內容創作到海外發行的完整服務鏈條。
選片品質至上需具獨特性
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選片人林清心,柏林國際電影節選片人王慶鏘,多倫多國際電影節首席策展人安妮塔·李,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選片人保羅·貝爾托林,東京國際電影節策展總監市山尚三圍繞選片邏輯、投稿路徑、國際交流等核心議題與中國電影創作者進行了面對面的深入交流。
林清心建議創作者堅持本土敘事,並強調:「不要迎合趨勢,你的獨特才是價值。」王慶鏘直言:「所有電影節都歡迎中國電影,只要它足夠好。」他鼓勵年輕導演不要猜測電影節想要什麼,而是專注創作,做好每一部作品,「總有一天,是電影節來找你。」安妮塔·李則指出:「明確目標受眾並匹配宣傳策略同樣關鍵。你不僅在拍電影,更是在講給世界看的故事。」市山尚三強調,影片品質是唯一評判標準,「只要影片夠好,不設國別上限。」他鼓勵電影人放下顧慮,把重點放在作品本身上。 保羅·貝爾托林特別指出,很多亞洲電影首次在歐洲嶄露頭角是從威尼斯開始,他鼓勵首次拍長片的導演大膽投報:「只要你的電影夠獨特、夠成熟,威尼斯就會為你敞開大門。」
海外發行商分享實戰經驗
在海外發行實戰分享環節,美國Well Go USA的總裁兼首席執行官Doris Pfardrescher指出,「無論是科幻片《流浪地球》,還是動畫與情感片《哪吒》《小Q》,我們更關注的是作品能不能打動觀眾,而不是電影屬於哪個類型。」法國Heylight Pictures合夥人Boris Pugnet分享在法國成功發行《封神》系列的經驗:「我們重構了《封神》預告片敘事,將重點從『神話體系』轉向『人物情感』,更符合歐洲觀眾的接受習慣。」日本面白映畫合夥人謝軼回憶《羅小黑戰記》在日本的發行時以「小館試映+口碑擴映」模式,推動《羅小黑戰記》登陸百館。王佩嫻也提出:「類型不是重點,關鍵是有沒有一個能跨語言、跨文化打動人的好故事。」秘魯Star Films總經理阿曼·卡普爾則指出,動作片在南美更易破冰,但中國動畫與愛情片潛力巨大。
「文化出海」不止電影,中國形象也影響觀眾期待。王佩嫻指出,各國文化出海成功都並非一日之功,需要政府長期重視內容支持,才能形成強勢的軟實力矩陣,為世界各地所接受。謝軼認為,中國電影要在日本年輕人中建立「酷文化」形象,必須與更廣闊的文化產品聯動,包括動畫、偶像、短視頻內容等。Boris也坦言,法國觀眾對中國印象的轉變,與近年來對中國技術發展、文化輸出的重新認知密切相關。「我們在推廣影片時,不僅在講電影本身,也是在講中國今天的形象。」
「國際會客廳」既是對中國電影出海成果的總結,更是新起點的宣言。活動期間,《午夜姐妹》《朝聖之路》《再來一口》《逼迫》《兩個女人》《試吃者》等影片面向行業進行放映。Doris 在觀看影片後表示:「這些影片代表了當下國際電影創作的最新趨勢,具有很好的市場潛力。」
中國國家電影局常務副局長毛羽表示:「電影是文明互鑒的重要載體。通過『國際會客廳』這樣的平台,我們期待更多中國故事走向世界,也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
大會舉行「中國電影海外發行突出貢獻」表彰大會,華人影業、華獅電影、泰閣影視等企業因全球化布局獲表彰,國際合作夥伴Well Go USA、索尼影業等憑藉其全球發行網絡,助力中國電影登陸國際市場,亦收穫嘉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