渦蟲是扁形動物的典型代表,其生命歷程已經超過5.2億年(受訪者供圖)

(香港文匯網記者 丁春麗 通訊員 王偉)24日下午,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奔赴太空,本次搭乘還有神秘乘客——被科學家稱為「生物界孫悟空」的渦蟲,本次飛行任務將以渦蟲作為研究對象首次在內地開展渦蟲空間再生實驗。

渦蟲是扁形動物的典型代表,其生命歷程已經超過5.2億年,具有原始的三胚層和兩側對稱等生物演化的過渡性特徵,是研究生物進化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渦蟲具有強大的再生能力,曾有科學家將一條渦蟲切成279段,一周之後,每段都能再生成一個完整的渦蟲。

據山東理工大學生命與醫藥學院青年教師甄輝介紹,此次首上中國空間站的渦蟲是經過無性繁殖的東亞三角渦蟲。為開展此次空間科學實驗,科研團隊人員將適合在渦蟲芯片培養且形體合適的渦蟲切割成48段,分別裝入渦蟲芯片。渦蟲芯片實驗盒將由航天員裝載到生命生態實驗櫃的小型通用生物培養模塊中開展為期6天的實驗。

1000倍光學顯微鏡下的渦蟲(受訪者供圖)

渦蟲空間實驗將與地面實驗同時展開,地面實驗室科研人員也設置了與中國空間站相同的實驗環境。為期六天的渦蟲在軌實驗結束後,待航天員帶回地面,科研人員未來將通過分析,獲得空間複合環境與地面環境渦蟲再生過程中,關鍵時段的差異基因圖譜。

記者了解到,山東理工大學生命與醫藥學院師生共同參與的「空間微重力和輻射環境對渦蟲再生的影響及作用機制探索」項目由曹忠紅教授於2019年牽頭申報,2022年被確立為國家空間站工程空間應用系統科學實驗項目。該科研團隊已經圍繞渦蟲開展了近20年的研究,在渦蟲發育與再生、免疫、衰老及毒理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為這次送渦蟲上空間站積累了豐富經驗。該項目也將藉助太空微重力和輻射環境探索人類細胞再生、抗老等終極密碼。

據曹忠紅教授介紹,渦蟲有神經系統、肌肉系統、消化系統,且基因情況上和人的同源性也比較高,在進化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其具有強大的再生能力,成為人們研究再生、抗衰老等一些列問題的有效模型生物。

「在中國空間站進行渦蟲實驗,是想要通過研究空間環境對渦蟲再生過程的發生以及生理形態的影響,來探尋太空複合環境影響修復再生的可能分子機制,以更好理解太空環境對生物體的影響,為未來太空醫學的發展以及研究人類細胞老化和創傷修復提供關鍵技術支持。」山東理工大學生命與醫藥學院教授趙博生如是說。

責任編輯: 之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