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馬曉芳 北京報道)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傳播影響力論壇22日舉行,嘉賓圍繞「影像的破圈時代——電影如何成為熱議」主題展開討論,共同探討內容與流量、創作與宣傳的最佳平衡點。導演、編劇董潤年認為,電影需要關注在巨變的時代怎麼跟上和人們內心情感的變化,這才是電影本身需要關注的本質問題,需要創作者適時判斷調整。
董潤年認為,伴隨消費方式的改變,電影也一定要思考如何應變適應環境變化,現在電影不再是單純娛樂性產品,觀眾對電影訴求改變了,觀眾對娛樂的訴求在日常通過短視頻、微短劇等已經得到極大滿足,電影對觀眾來說不只是在電影院2個小時內簡單快樂一下這麼簡單了,觀眾對電影有了很強的社交訴求,比如看了電影能夠在朋友圈說兩句,或者在小紅書發點什麼,跟別人產生一些互動,借電影輸出一些看法觀點,「現在每一個出圈大爆的電影都有這方面影響。」
作為編劇和導演,董潤年感覺電影選擇講什麼故事變得很重要,因為電影製作周期長,從有想法創作劇本到上映需要一兩年甚至更長,如何保證在電影上映時影片講的故事跟當下觀眾的情緒和關注一致,對創作者、投資方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他談及現象級電影《哪吒》最早出圈的話題是通過哪吒、申公豹經歷講職場,講每一個牛馬的生存體驗,「我覺得不管是什麼類型的電影,都得跟當下的觀眾產生一個連接,跟當下的實際社會產生連接,才有可能真的票房大爆,產生影響力。」由此他認為,電影需要關注現實,尤其在當下巨變的時代,怎麼跟上社會變化,跟上人內心情感的變化,是電影本身需要關注的本質問題。
他透露製作影片《年會不能停》花費時間挺長,劇本從2017年到拍攝是2022年,中間用了5年時間,「很多次的修改都是因為發現整個社會情緒發生變化」,團隊隨着時代發展去修改劇本,跟着與時俱進。董潤年一直在思考觀眾的需求和預期,「觀眾去電影院是想要看到焦慮嗎?我覺得不是,怎麼讓觀眾在有這種焦慮的時候給他一種情緒出口,通過另外一種方式讓觀眾看到一些希望或者讓觀眾能夠把焦慮發洩出來,我覺得這是創作者需要去判斷和調整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