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劉蕊 河南報道)你能想像甲骨文「附體」於各類國寶國粹上的模樣嗎?在中國文字博物館,《甲骨溯源・國風雅韻》展覽正在展出。步入其中,一幅以亞長牛尊為藍本的作品瞬間吸引眾人目光。牛尊的輪廓、紋理,皆由形態各異的甲骨文字構建。湊近去看,或大或小、或濃或淡的字符緊密排列,似在訴說着古老的故事。創作者李俊國堅信 「甲骨文是萬美之源」,在他眼中,甲骨文蘊含着無盡的創作可能。基於此,他致力於讓甲骨文「活起來」,以甲骨文為核心,不斷嘗試與各類藝術形式融合。將其融入青銅器、旗袍、漢服、戲劇臉譜、傳統器具、樂器之中,便是他為甲骨文活化所做的創新實踐。這些作品打破了藝術邊界,賦予古老元素全新生命,開啟了一場跨越時空的藝術之旅,讓觀眾沉浸在這別具一格的國風美學藝術宇宙中。

李俊國甲骨文亞長牛尊書法作品。
李俊國與何毓靈在亞長牛尊作品前。(香港文匯網記者 劉蕊 攝)
《甲骨溯源・國風雅韻》展覽正在安陽中國文字博物館展出。

 

李俊國(中)接受記者採訪。(香港文匯網記者 劉蕊 攝)

古韻新途:他與甲骨文的不解之緣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甲骨文藝術研究院副院長李俊國,曾擔任中國文字博物館副書記、副館長。多年來,他心無旁騖,扎根於甲骨文書法的研究與推廣領域,成為傳承古老文字的堅定守望者。2017年,凝聚着李俊國無數心血的《甲骨文三字經》驚艷亮相。在那段時光里,他沉浸於甲骨文字的浩瀚海洋,精心篩選、巧妙編排,把約1500個可視讀的甲骨文字,編織成三字一節、六字一韻的獨特篇章。上、中、下三篇,17節內容,每節48字,如同精心搭建的文化橋樑,引領大眾走進甲骨文的神秘世界,讓其前世今生清晰呈現。完成《甲骨文三字經》後,李俊國馬不停蹄地開啟新征程。1825個日夜交替,他在藝術創作的天地里執着耕耘,最終孕育出《甲骨溯源・國風雅韻》這一藝術碩果。這一系列作品涵蓋五大主題,共計105幅,本次展覽挑選近30幅展出,幅幅皆是精品。他別出心裁地將甲骨文字與青銅器、漢服、旗袍、戲曲臉譜、古典樂器等巧妙融合,使古老的甲骨文在這些經典國粹上煥發出嶄新活力,宛如一場跨越時空的藝術盛宴,為甲骨文傳承開闢出一條前所未有的創新之路。

青銅鑄魂:甲骨與鼎尊的千年對話

在青銅系列作品中,司母戊鼎的創作過程,最能體現他的獨具匠心。司母戊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重器,承載着國人的驕傲,更是殷商文明的傑出代表。李俊國在創作時滿是思索:「司母戊鼎是方形的,怎樣通過細小的甲骨文筆記,展現出它幾千年青銅的剛挺、堅韌、銳利和厚重感?」 為此,他在司母戊鼎的創作上疊加了六七層甲骨文字。從蠅頭小楷的底層,到中楷的層次遞進,在關鍵的厚重部位,他用上焦墨來凸顯質感;而在需要表現亮度的地方,則用小的甲骨文字巧妙留白。「我創作完司母戊鼎後,沒讓別人看,自己關着門看了一段時間,反覆校正,直到我認為從乾淨度、表達的真實性,到藝術的綜合感覺,甲骨文與司母戊鼎的融合達到了完美統一。」 這般精雕細琢,讓古老的青銅文化與神秘的甲骨文相得益彰,將殷商文明鮮活地呈現在觀眾眼前。

李俊國甲骨文司母戊鼎書法作品。(香港文匯網記者 劉蕊 攝)

亞長牛尊的創作,同樣凝聚着他的心血。亞長牛尊是殷墟發掘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銅容器,其造型獨特,意義非凡。何毓靈先生,作為亞長牛尊的發掘者,看到李俊國的作品時,被深深震撼:「他創作時的痴狂情景讓人難以想像,他將書法、藝術、美術有機結合,讓亞長牛尊以全新的方式呈現在大眾面前,這是文化創新、文物活化的最好方式。」 在這件作品中,牛尊的雄渾體態化作甲骨文字的筋骨,青銅紋飾的凌厲與靈動凝為筆鋒的剛柔並濟,墨色濃淡層疊,恰似銅器歷經千年沁出的斑駁鏽跡。

李俊國甲骨文漢服書法作品。

漢服綺夢:甲骨朱墨繪就的古韻風華

漢服系列作品,也盡顯李俊國的獨特巧思。以一幅琵琶綉女裝作品為例,他選用33張八尺宣紙連幅創作,採用硃砂這一古典的紅色礦物質顏料進行書寫。「在三千三百多年前,古人就有朱書墨書的傳統,朱書就是紅墨書。我今天採用朱書的形式,來展現我的創作理念。」 硃砂紅的色彩搭配上甲骨文字,使得整件作品既充滿了古典韻味,又增添了一份神秘的文化氣息。遠觀,漢服的優雅形制讓人賞心悅目;近看,甲骨文字的細膩筆觸又引人深思。

李俊國甲骨文旗袍書法作品。
李俊國甲骨文旗袍書法作品。
展覽現場,觀眾認真看展。(香港文匯網記者 劉蕊 攝)

多彩融合:甲骨跨界演繹的藝術狂想

除了青銅器和漢服,在旗袍、戲曲臉譜和古典樂器等系列作品中,甲骨文同樣與這些國風元素碰撞出了絢麗的火花。在戲曲臉譜系列裏,他通過對甲骨文字的巧妙布局,重構臉譜意象,為傳統戲曲臉譜注入新的文化內涵;古典樂器系列的五孔塤作品,他將「甲-骨-文」三字填入塤正面三孔,賦予古老樂器新靈魂。

李俊國甲骨文臉譜書法作品。

李俊國始終秉持着典型性、藝術性、社會性、系統性這四個創作原則,每一件作品都以國家文化、人文精神和中國文化血脈為支撐。他精心挑選如陝西的銅車馬、三星堆的青銅人面、馬踏飛燕、長信宮燈、蓮鶴方壺、何尊等國家層面的文化元素作為創作題材,「我希望能夠讓大家看到中國文化的恢弘、深厚、智慧與靈動,感受到其中潛行的中華哲思和人文精神。」

堅守傳承路 創新甲骨風

在當今時代,甲骨文的創意與出版物日益增多,但像李俊國這般以原創性、生態化、系統化的樣式進行跨界融合的創新實踐卻實屬罕見。他的作品既保持了甲骨文字符元素的規範,又突破了傳統書法的束縛,在青銅重器的莊嚴肅穆與霓裳羽衣的飄逸靈動之間,構建起傳統與現代的美學對話,為甲骨文的推廣開闢出全新的路徑。

展覽現場,觀眾認真看展。(香港文匯網記者 劉蕊 攝)

「前方仍是浩瀚……」 李俊國深知,在甲骨文傳承與創新的道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他將繼續懷揣着對甲骨文的熱愛與執着,以筆為刃,在傳統範式與當代新銳的碰撞中,不斷開掘更深層的文明礦脈,用他的作品續寫甲骨文明的新篇章,讓這古老的文字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綻放更加絢爛的光彩。

責任編輯: 孫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