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下午,「同心築夢・共謀發展」粵港澳媒體灣區行採訪團走進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惠州)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記者盧靜怡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 盧靜怡 惠州報道)17日下午,「同心築夢・共謀發展」粵港澳媒體灣區行採訪團走進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惠州)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與想像中的遍地農田不同,這個基地是一個現代化程度極高的園區,參觀還得乘坐電瓶車穿梭其間。記者了解到,不少供港食品的預加工都在這裏進行。

採訪團來到廣東優予食品科技有限公司,隔着玻璃參觀食品加工車間參觀。(記者盧靜怡攝)

採訪團來到廣東優予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食品加工車間參觀。走進生產車間,隔着透明玻璃,記者看到一線員工身着全身白色防塵服,有序地切菜、揀菜、打包、放上傳送帶。

「我手上的三明治,就是從食品車間新鮮出爐的。」優予食品副總經理張西軍介紹,這個三明治的麵包由園區內的烘焙企業提供,雞蛋來自周邊配套企業,西生菜則是本地「訂單農業」的出產。公司目前在惠州擁有約100畝訂單農業基地,預計到2025年將擴大到1000畝,形成規模化、標準化的原料保障體系。

基地是一個現代化程度極高的園區。(記者盧靜怡攝)

談及為何選址惠州,張西軍表示,惠州距離深圳、廣州、佛山、東莞乃至香港都在「冷鏈一小時經濟圈」內,地理位置優越。不僅如此,由於產業園區配套成熟,從原料到包材幾乎都能在園區內解決,真正實現了閉環供應鏈。

張西軍介紹,食品從生產到上架,全流程控制在24小時內完成。「例如三明治、沙拉等產品,通常在凌晨完成加工,當天清晨就能擺上門店貨架。」記者了解到,該工廠按十萬級潔凈標準建設,生產流程包括原料清洗、切配、分裝、包裝等多個環節,流程緊湊,每日產量約為6萬份,而最高可達10萬至12萬份。

食品安全方面,企業自研了一套AI視覺識別系統,可在線檢測頭髮、蟲子、眼睫毛等常見異物。這項技術目前已申請專利,並計劃向行業推廣。

記者另外了解到,作為大灣區的「菜籃子、米袋子」,惠州特別注重提升供港產品通關便利化,當地正在探索「灣區標準」「灣區認證」通關便利模式及直接適用港澳農產品生產監管模式,與港澳共建供銷農場產品抽免檢綠色通道。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