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李薇)3月30日,深圳新一代產業園黨群服務中心,一場關於「提升營商環境,打造創智綠谷」的深度對話正在進行。在深圳福田區梅林街道政協聯絡工委的組織下,一場匯聚了福田區政協委員、園區代表及科創企業代表在內的眾多企業家濟濟一堂,共同探討如何讓梅林從老城區的記憶中破繭成蝶,成為深圳科技創新的新高地。
梅林:從工業記憶到創新熱土
梅林,深圳福田北部的一隅,曾是舊廠房與工業區的聚集地,鮮有人將其與科技產業聯繫在一起。然而,近年來,一系列產業園區的崛起、企業的聚集、人才的湧入,讓這片土地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從新一代產業園的崛起,到華強科創廣場、創智雲中心等產業空間的相繼投入運營,梅林正悄然進行一場關於「人、產、城」融合的精彩蛻變。
「產城人」,以城市為基礎,以產業為保障,以提升人的生活質量為目標,通過產業升級換代和城市服務配套,達到產業結構、就業結構、消費結構的匹配,實現產業、城市、人之間的互融發展。事實上,於梅林這樣的傳統中心城區而言,轉型之初也面臨着「產城人」三者關係再平衡的挑戰。
產業集群:從物理疊加到化學反應
梅林的核心競爭力,不僅在於物理空間的拓展,更在於產業集群的形成。新一代產業園作為深圳首個以5G為主題的高端產業園,涵蓋芯片製造、模組整機、生態應用等上下游環節,形成了一條完整的5G產業鏈。榮耀終端、貨拉拉、德明利、宏芯宇等140家企業扎根於此,3.28萬平方米的產業園,營業收入超過2000億元,2024年營業收入增加超220億元,被國家工信部評為「2024年度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不僅如此,華強科創廣場、創智雲中心等產業空間也相繼投入運營,為梅林注入了新的活力。2024年,梅林新增上市公司10家,總部企業10家,全街道企業總量已達20家上市企業、42家總部企業、222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84家戰略新興企業、104家專精特新企業。5G、新一代信息技術、芯片、新能源、低空經濟等戰略新興領域,在這裏交匯融合,使梅林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科技創新高地。

「搬遷到梅林後,和行業頭部企業資源互換、互相學習,基於大環境背景下,今年我們不再做團隊的盲目擴充,而是以逐步成長的方式去成長。」九天睿芯副總裁袁野表示。北科瑞聲於2021年入駐新一代產業園,專注於人工智能音頻細分領域,是省、市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代表企業。公司副總經理黃石磊在訪談中說道:「園區的服務一直是『實打實』的,在資源、空間、人才培養方面都給到了支持。我們入駐產業園1800平米的辦公空間與優質的AI+產品展示空間還獲得了政府補貼,為近幾年的項目洽談和營收打下了堅實基礎。」
職住一體:破解「鐘擺城市」的梅林解法
梅林片區的寫字樓租金比福田中心區CBD略低,住宅租金均價較南山科技園周圍低,這種天然的「低成本窪地」吸引了大量中小型科創企業與初創團隊入駐。而當一線城市中心區普遍面臨職住分離的困境時,梅林也憑藉獨特的空間重構給出了新解法。在華強科創廣場,生物醫藥實驗室與跨境電商直播間共享同一棟樓宇;創智雲中心內,工業設計工作室與AI算法團隊僅隔一條綠廊,步行十分鐘即可抵達人才公寓與社區食堂。這種「十分鐘生活圈」不僅降低了企業的用人成本,更讓科技人才在通勤與生活的平衡中重獲「時間主權」。
梅林的生活餐飲配套也極具吸引力。這裏擁有四大美食商圈、13條美食街、1300多家餐飲店舖,囊括全國八大菜系,僅2024年度必吃榜餐廳就有11家,佔深圳上榜餐廳的14%。有現場企業代表表示:「搬到梅林前,我們進駐在一個很偏僻的工業園。那時想要招一個IC設計工程師這樣的高科技人員是非常困難的。到梅林後,我們發現這裏衣食住行豐富多彩,宜居宜業的環境非常吸引人才生活。這讓我們成功地招聘了大量高端科研人才,也留住了人才!」

生態人文:硬科技背後的競爭軟實力
然而,一個城市的競爭力,不僅僅取決於產業本身,更關乎人的體驗。梅林三山環抱、三水輝映的生態基底,孕育着720種植物、160種動物,其中包括全球75%以上的一級瀕危保護植物仙湖蘇鐵,以及15種國家保護野生動物。四個市政公園、12個社區公園、36公里遠足路徑,為高密度城區保留了10分鐘可達的天然氧吧。數據顯示,梅林片區人均綠地面積達12平方米,遠超深圳平均水平,「下樓見綠、轉身入林」成為日常。

與此同時,A Park等新文化空間的蛻變,是梅林人文覺醒的縮影。這座由上世紀90年代電子廠改造的文化地標,刻意保留了生鏽的輸水管道、斑駁的混凝土立柱,新舊共生的場景,讓城市不再是冰冷的空間置換,而成為代際傳承的情感載體。工業遺蹟與藝術裝置共生,保留了城市記憶,又培育出新的情緒價值消費引領區,讓年輕人能在此找到文化歸屬。
未來命題:從產城人融合到人產城共榮
梅林的城市實驗仍在繼續。面對未來,梅林提出了更高的目標——不只是產業發展的熱土,而是科技人才的詩意棲居地,實現從「產城人融合」到「人產城共榮」的進階。在這個過程中,梅林着重關注城市人的生活體驗,通過完善服務設施、加強社會保障,促進城市服務業的發展,提高城市人口的素質和幸福感。
各委員從智慧城市發展趨勢、交通設施改善措施到文化品牌塑造等多個維度分享了自己的見解。深圳市智慧城市大數據中心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浪展示了深圳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的成就;深圳市委黨校政治經濟學教研部主任、教授宋曉東強調了改革創新的重要性。此外,還有委員提出通過建設連廊解決交通問題,推動區域互聯互通;也有委員呼籲關注文化立定與消費立身,為梅林吸引複合型人才提供支持。
「梅林有低密度的產城空間、可負擔的生活成本與山野間的煙火氣,既是產業熱土,也是休閒寶地,還是居住天堂,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要打造一個真正融合產業發展、科技創新與生活便利的人產城融合現代化城區,嘗試探索出一條『人產城』深度交融的創新路徑,讓梅林成為全球科技人才的『理想棲息地』」梅林街道辦事處主任王漢偉總結道。
今天的梅林,已然站在蝶變的關鍵節點。這座隱於中心的創智綠谷的轉型之路,或許也能給我們以啟發:城市更新升級絕非簡單的空間挪騰,而是通過制度創新激活「人」的要素,讓產業邏輯與生活哲學達成微妙平衡。當硬核科技與柔軟生活在此交融,一座城市的競爭力便有了更具溫度的註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