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楊盈盈)誰說弱勢群體只能靠別人照顧?只要有一顆關懷的心與服務精神,即使生活條件或能力有所不足,也可以靠自己的雙手溫暖別人。由香港文匯報及教聯會合辦的第一屆香港優秀學生公益及社會服務獎頒獎禮上周六(12日)順利舉行,來自香港四邑商工總會陳南昌紀念學校的輕度智障中六學生何旻峰,憑藉積極參與公益活動的表現,榮獲嘉許獎並代表得獎學生上台分享,展現了特殊學生的不平凡一面。旻峰與患有腦退化症的嫲嫲相依為命,但生活態度正面,積極探訪社區中的長者和殘疾人士,又經常為院舍長者送上畫滿愛心的心意卡。這一切行動,只源於其簡單初心:「因為想別人開心。」

●何旻峰憑藉積極參與公益活動的表現,榮獲嘉許獎並代表得獎學生上台分享,展現了特殊學生的不平凡一面。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我不會因為自己的不足而放棄學習和參與公益活動,我會努力認真學習,希望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旻峰在頒獎台上發言時說出了這一句話。

「希望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正是今次公益及社會服務獎的寫照。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訪問時,旻峰顯得認真又帶點羞澀。當問到為何會想參與公益活動時,他小聲地回答,「因為老師支持。」

●校長馬文瀚(左)及老師黃熙楠(右)陪同何旻峰一同參與頒獎禮。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因為想別人開心」

旻峰所屬學校的學生大多為中度智障或自閉症患者,校方會從初中起安排他們參與各類公益服務,包括加入公益少年團、升旗隊,以及探訪社區中的長者和殘疾人士,希望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提升情緒管理能力,並感受到自己也能對社會作出貢獻。

對參與公益活動的感受,旻峰直言:「有滿足感。」「還有呢?」在升學及就業輔導統籌老師黃熙楠引導下,他又吐出幾個簡短卻帶有力量的字:「可以幫到人。」「當時為老人院的長者準備心意卡的時候,為什麼你會畫滿愛心並寫一些溫暖的祝福呢?」

●黃老師在台下用口型對何旻峰做無聲的支持。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在老師繼續引導下,旻峰說:「因為想別人開心。」

黃老師說,長者們都很喜歡旻峰準備的心意卡,也很友善地跟旻峰聊天,「有些老人家甚至緊緊地抱着他,跟他說有空再來探望。」她還分享了一次難忘的探訪經歷。在帶旻峰探訪殘疾人士院舍時,旻峰與院舍的殘疾人士建立了特別的聯繫。他們的對話樸實卻可愛。例如旻峰會問:「你吃餅乾了嗎?」對方即笑着回答:「今天沒有餅乾吃,但有蛋糕。」

與腦退化嫲嫲相依為命

旻峰的家庭背景較複雜,來自單親家庭的他與患腦退化症嫲嫲相依為命,但他的正面態度令人印象深刻,「旻峰從小學開始就在我們學校讀書,學校致力於讓學生學習如何回饋社會。他以前可能覺得自己是需要被照顧的,但現在,他已變成一個主動幫助別人的人。他會在午餐後主動幫低年級的同學清洗餐具,還會主動問老師是否需要幫忙。」黃老師說,旻峰不僅積極參與校內外的公益活動,還在學校擔任升旗隊成員和風紀,為低年級同學提供幫助,展現出高度的責任感與主動性。

讓特殊生找到自己價值

黃老師直言,社會上很多人認為智障學生只能是被照顧的對象,「但他們即使有不足,也有能力付出。我們希望通過這些活動,讓他們知道自己能幫助別人,並找到自己的價值。」

事實上,旻峰這些年的成長令人欣慰,剛入學時智力評估屬中度智障,但經過多年學習與訓練其能力顯著提升,前兩年心理學家評估顯示,已達到輕度智障的水平。當被問到未來是否願意繼續參與公益服務時,旻峰毫不猶豫地回答:「會!」神情及語氣都令人感到其堅定的心意。

香港優秀學生公益及社會服務獎由香港文匯報與教聯會合辦,並有逾百間學校推薦超過300名優秀學生參加,其中110人獲頒獎項。頒獎禮上周六舉行,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通過視頻為活動致辭,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蔡若蓮,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副董事長、總編輯張國義等人任主禮嘉賓。

海怡寶血小學校長林淑操:參與公益培養對社會責任感敏感度

海怡寶血小學校長林淑操是今次學生公益服務獎評審之一。她在典禮分享時表示,公益服務不僅是價值觀教育的實踐,更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當前,香港社會在環境、教育及貧窮等面臨諸多挑戰,均需要全社會關注與行動。作為未來的社會棟樑,青年學生應該肩負起這份責任,而參與公益活動不僅能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能培養對社會的責任感與敏感度,這對下一代的成長至關重要。

●林淑操表示,公益服務不僅是價值觀教育的實踐,更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學生展現對多元化公益服務熱忱

林淑操回顧了評審過程中,很多參賽學生展現了參與多元化公益服務的熱忱,例如有學生在12歲時已成立非牟利機構組織;有學生一年內獲得40項社會服務獎項;有學生參加多個志願團隊,透過訓練提升自身能力,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青少年。

她提到,有一位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以一句「只要我力所能及,我都願意服務他人」打動了評審,積極負責校內每周的升旗活動,展現不凡的毅力與品德;一位非華語的中國籍學生因為自身的身份認同,主動參與升旗隊並負責訓練學弟學妹。這些行動的背後,體現了學生良好品德與社會責任感,是社會最珍貴的價值。

在參與服務獎學生的感言中,經常出現關愛、感恩、發揮潛能、貢獻社會等詞彙,林淑操表示,無論是為流浪動物尋找家園、為獨居長者準備飯盒,還是初中生為3歲至6歲孩子擔任義務老師,這些經歷不僅幫助學生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拓展了人生視野,為未來儲備了重要養分。

教育者應做「知心人熱心人引路人」

林淑操又分享了自己身為教育工作者的反思:要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她強調,教育者應肩負起「知心人、熱心人、引路人」的角色,並以「立德」為根本目標。

一個關愛社會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來構建,今次比賽的意義不僅限於獎項本身,更在於啟發學生關注社會問題,激勵他們投身公益事業,用青春書寫精彩人生,為建設美好香港貢獻力量,她期望未來有更多學生因為這項活動而關注社會,積極參與公益,成為愛國愛港且具有國際視野的新一代青年。

創辦組織推可持續發展 中三女生悟「贈花留香」

嘉諾撒聖瑪利書院中三學生趙詠兒憑藉卓越表現,獲首屆香港優秀學生公益及社會服務獎傑出服務獎。她小六時已成功創辦名為 「Teen Animals da Scientists(TADS)」 的非牟利組織,致力推廣可持續發展目標,並透過線上與實體活動,積極為社會作出貢獻。

●趙詠兒小六時已創辦名為 「Teen Animals da Scientists(TADS)」 的非牟利組織。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趙詠兒在與記者分享時憶述,創辦TADS的契機源於2022年疫情期間,她因為留在家中而感到無聊,於是開始網上查資料,發現世界各地都有青少年面對不少困難,部分人尤其缺乏學習機會,同時她開始深入了解了聯合國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認識到包括減少不平等及保護環境等目標,都對社會發展有深遠意義。

公益不限本地 與多國青年商環保議題

「這些目標非常全面,但在實踐中卻很少有人真正推廣。所以我希望通過創辦一個非牟利機構,讓更多人了解並實踐可持續發展目標,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詠兒的公益行動不限於本地,三年來她通過TADS舉辦了多元化的活動,包括線上研討會、科學展覽及實體工作坊,以及曾與超過10個國家和地區的青少年合辦網上活動,討論蝴蝶保育及鯊魚保育等環保議題。

在實體活動方面,詠兒曾經舉辦過科學展覽,利用日常生活中簡單的物品如蜂蜜、果汁、肥皂水等進行科學實驗,向低收入家庭的小朋友及長者推廣。她笑說,那是自己首次舉辦大型活動,「之前沒有設攤位經驗,但那次要擺八個攤位,真的很有挑戰性。幸好在青年協會及義工支持下,成功完成了活動。」

詠兒說,每次公益服務活動都讓她有難忘體驗。她特別提到一次與巴基斯坦青少年的合作讓其深受啟發。「他們因為網絡不穩定而無法順利進入會議,但堅持不斷嘗試,這種精神令我學會在困難面前不要退縮。」

嘗試更多樣化實體活動

通過服務他人,她真正體會到「贈人玫瑰,手留餘香」的意義,「助人不僅能幫助對方,也能提升自己的內涵,獲得更多成長和經驗。」她相信,無論年齡大小、種族或性別,每個人都可以採取行動幫助他人,並推動社會進步。

未來,詠兒除會繼續營運TADS,更希望接觸面擴至世界各地,「目前我們聯繫合作的對象主要集中於巴基斯坦和非洲地區,希望未來能與更多國家和地區的青少年一起交流,其並嘗試更多樣化的實體活動。」

體會自身影響力 助人添自信獲成就感

多名主禮嘉賓在頒獎禮後和香港文匯報記者分享社會服務對學生的意義。聯合出版(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李家駒認為,學校在重視知識教育同時,也需要注重學生在品德和價值觀方面的塑造。當前社會變化迅速,尤其是在國際政治和社會環境劇烈變動背景下,許多傳統價值觀面臨挑戰,因此年輕人更加需要堅守正確的價值觀。

●得獎學生開心打卡,展現助人後獲認可的喜悅。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他形容學生公益服務獎意義非凡,希望得獎學生能以自身經驗,與校內外更多人分享,進一步推廣公益和服務精神,又希望未來有更多學校和學生參與,讓這個具深遠意義的獎項惠及更多人群。

Rainbow Foundation發展總監吳叡芳表示,社會服務經歷有助培育學生同理心、自律性和紀律性,相信香港學生可通過參與社會服務,體會到自身的影響力,並在幫助他人時獲得自信和成就感。

她強調,現代學生必須具備愛國精神,而實現這一點的關鍵在於深入了解香港社會的多樣需求,並通過實踐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引領者。

集友銀行公司秘書兼董事會辦公室總經理陳思慧對今次獲表揚學生的經歷深感振奮,認為他們的服務精神令人鼓舞。她表示,看到愈來愈多香港青年學生主動關注社會需求,以公益服務踐行社會責任,無論是關愛社區長者、扶助弱勢社群,以及參與大灣區的義工服務,都彰顯了新一代心繫社會、胸懷家國的擔當,形容同學們將個人成長融入國家發展的精神,正是集友銀行創辦人陳嘉庚「教育非僅讀書識字,而尤以養成德性,禪益社會」理念的當代傳承。

【記者手記】助人不分年齡智力 真心自能溫暖世界

在學生公益服務獎頒獎禮現場,記者見證了一場撼動人心的盛典。每一位得獎學生,都在自身能力範圍內默默付出,用行動服務學校和社區。嘉許獎得主何旻峰的故事,更深深觸動了記者內心,久久無法平靜。

就讀於智障特殊學校的旻峰,與年邁患腦退化症的嫲嫲相依為命,多少人眼中他「本應」是需要被照顧的,卻以自己雙手和純真愛心,積極幫助需要關懷的人。他的故事不禁讓人重新思考,為他人付出,需要的不只是能力,還有行動的勇氣。

頒獎禮開始前,記者與旻峰進行了一次簡短訪談。在老師幫助下他努力地回答,雖然用語簡單,甚至有些磕磕絆絆,但旻峰那幾句極力說出而略顯含糊的「很開心」、「很滿足」,讓記者感受到實在的力量。那是一份純粹的喜悅,一份來自助人後的發自內心的幸福。他專注地聆聽老師講述自己的故事,當聽到要拍照時,立刻露出燦爛的笑容,那陽光般的笑容讓記者不禁動容。

飽含真誠堅定 情感直擊人心

旻峰還被邀請代表得獎者上台發言。在典禮開始前,記者見到他和老師在場外的寂靜角落反覆練習。輪到他上台時,他微微顫抖地走向咪高峰,台下一片安靜,所有人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聲音帶些許顫抖,語速緩慢,甚至中途停頓了幾秒。當大家以為他可能無法完成整段發言時,他再次開口,竭力將準備好的內容表達出來。在台下,還有老師用口型對他做無聲的支持。他的咬字或許不夠清楚,但字字句句都飽含真誠與堅定;他的講話或許不完美,但他所傳遞的情感卻直擊人心。

旻峰用行動告訴我們,愛是平等的,付出不分年齡、智力或條件,即使是弱小的個體,也能憑藉真心去幫助他人,去溫暖世界!

責任編輯: 文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