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任芳頡 北京報道)由全球人工智能研究能力排名系統AIRankings最新發布的人工智能競爭力報告(下稱「報告」)表示,從AI成果發表量及世界排名考察全球人工智能競爭力,美國仍以絕對優勢位列榜首,中國作為全球第二與英國拉開斷崖式差距,形成中美兩極並立的世界格局。報告特別指出,2025年開年以來,中國論文發表數量首度超越美國,標誌着全球AI發展格局的轉折點已經到來。報告同時強調,從整體來看,中國與美國在AI領域的論文發表數量與作者數量仍存在顯著差距,從細分領域來看也有明顯「偏科」,在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機器人學、模擬仿真等領域中國仍處於劣勢,有待補足和追進。

●AIRankings人工智能競爭力報告指出中國AI領域論文發表數量全球第二。圖為23日,浙江杭州,「2025環夢AI智能機器人科普展」 現場,機甲熊貓機器人吸引民眾。 中新社

該報告指出,其以透明算法整合50多個AI領域頂級會議和期刊,整合了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等八大AI核心領域的數據,對國家、城市、高校研究機構的人工智能研究能力進行評估,得出人工智能競爭力排名及報告結論。

「過去十年,中國與美國的差距不斷縮小。中國2024年全年AI成果發表量相較於十年前增長了近六倍,同期美國的漲幅僅為176.85%。同時,中國以陡峭的增長曲線與英國拉開差距,中美兩極鼎立的全球AI發展格局初見雛形。」報告指,2022年11月ChatGPT問世以來,中美兩國2023年AI成果發表量均有大幅增長(美國增長17.01%,中國增長31.16%)。2024年,美國成果發表數量與2023年持平,而中國成果發表量持續高速增長,與美國的差距進一步縮小。

亞洲力量崛起 四國上榜前十

另外,人工智能競爭力排名顯示,除美中外,英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包攬第三至第六名,西方國家在AI領域仍具備客觀優勢。不過,值得關注的是,前十名中亞洲國家佔有四席,新加坡(第7名)、韓國(第8名)、日本(第10名)均上榜前十,昭示了AI領域東方力量的崛起。

報告表示,國家、城市和高校維度AIRankings排名的逐年變化共同印證了「世界科學中心東移」的趨勢——中國正成為AI創新的新高地。

中國最大優勢在於人才儲備

香港科技大學數字金融實驗室主任陳卡你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中美的AI發展有各自特點,各具優勢。中國最大優勢在於人才儲備,得益於龐大的人口基數和高等教育體系快速發展,中國為AI領域輸送了大量高素質的人才。人才是AI發展的基石,將為中國AI產業長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而且中國在人才儲備方面的優勢是美國短期難以超越的。相比之下,美國在芯片等硬件方面可能具有先發優勢,但中國在算力方面也不遜色,且隨着國內科技企業的崛起,中美在這一領域的差距也在逐步縮小。

中美論文發表數與作者數仍存差距

不過,報告中也指出,成就之餘,隱憂尚存。中國與美國在AI領域的論文發表數量與作者數量仍存在顯著差距,細分領域有明顯的「偏科」情況:在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和綜合人工智能研究領域躋身世界前列,在機器學習、機器人學領域表現平平,在認知推理、多智能體系統等領域成果比較匱乏。另外,美國通過對華進行高端芯片出口管制、阻滯學術交流,以及大肆渲染「中國AI威脅論」的輿論攻勢,對中國的AI發展構成了嚴峻的外部挑戰。

倡中國超前布局 主導下波AI浪潮

該報告還提出建議,中美兩國在認知推理、多智能體系統兩個新興領域的成果發表量較少,中國可以超前布局新興領域、搶佔先發優勢,擺脫在大模型技術路徑上亦步亦趨的被動局面,率先涉足少有人探索的技術領域,主導下一波人工智能技術變革的浪潮。

北大連續三年全球第一 中國高校AI學術力量崛起

(記者 任芳頡 北京報道)高校是人工智能基礎研究與技術突破的創新策源地,其科研成果和人才儲備直接影響國家在全球AI競爭中的話語權。人工智能競爭力報告分析全球高校人工智能研究能力表示,近五年來,以北大、清華、浙大為代表的AI領域中國頂尖高校排名逐年提升,從「追趕者」逐步蛻變為「領跑者」;上海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復旦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新起之秀不斷躋身前十,形成「北清浙領銜,多校並舉」的格局,打破了美國及歐洲國家在AI前沿技術領域的長期壟斷,越來越多中國高校成為人工智能探索的技術高地。

三研究領域取得顯著優勢

報告分析細分研究領域顯示,中國高校在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以及綜合人工智能三個研究領域取得了顯著優勢,前十名中均有5至7所中國高校上榜,中科大、哈工大、港中大、中山大學等高校儘管在總體排名中表現並不突出,但在特定研究領域已躋身世界前列。在機器學習領域,僅有北大、清華兩所中國高校上榜前十;在認知推理、機器人學、多智能體系統以及模擬仿真等研究分支,中國僅有少數高校上榜全球前五十,仍有較大的探索和進步空間。

值得關注的是,在中國高校AI學術力量集體崛起的進程中,北京大學自2022年來連續三年蟬聯高校成果發表量與AI指數榜單全球第一,在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和一般AI研究領域也包攬第一。自2020年朱松純教授歸國並出任北京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學院院長以來,北京大學智能學科走上了全面發展的「快車道」。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開展「有組織科研」,與面向原創性的「自由式探索」相結合;建成縱向貫通學研產、橫向實現大交叉的創新聯合體;打造「本博貫通」、科研能力培養前置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這些青年人才已成為中國AI前沿創新的生力軍,以「通班」、「通計劃」為代表的新型人才培養體系也將為中國智能學科的長足發展提供源源不竭的人才資源。

【專家解讀】灣區應用場景優勢得天獨厚

(香港文匯報記者 任芳頡)談及中美AI發展的具體差距,香港科技大學數字金融實驗室主任陳卡你認為,美國在人工智能發展中的優勢主要集中在大創新和大想法上,從深度學習技術的突破,到阿爾法狗的橫空出世,再到ChatGPT等,美國推出了很多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創新成果,這也是美國始終站在AI創新最前沿的直接體現。中國則在應用場景方面展現出了得天獨厚的優勢。中國擁有龐大的工業體系、完善的供應鏈和豐富多樣的應用場景,為AI技術的落地應用提供了廣闊空間。相比之下,美國及西方在某些應用場景上可能相對匱乏,一定程度會限制其AI技術的實際應用效果。

專家認為大灣區為AI技術的推廣應用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圖為19日,在深圳市坪山區石井街道,環衞機器人與環衞工人進行協同作業。 新華社

加強AI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陳卡你強調,應用場景是AI技術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只有在實際應用中不斷迭代和優化,才能推動AI技術的持續進步和成熟。中國需要進一步加強AI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推動AI技術在更多領域、更深層次的應用落地。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製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陳卡你認為,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等地區工業基礎雄厚、供應鏈體系完善,為AI技術的推廣應用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這些地區匯聚了大量優秀的AI公司和大學研究機構,形成了良好的創新生態和濃厚的創新氛圍。未來,大灣區等地應繼續發揮自身優勢,積極與國際先進水平對接和合作,共同推動AI技術的不斷創新和應用落地,為全球AI產業的繁榮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香港科技大學高度重視AI領域的發展,在ChatGPT剛剛問世之際,學校便為每位學生購置了相應的Token(賬號),並開放了API接口,供學生們使用。」他透露,近期,學校還全新開設了一個專門針對AI的碩士項目,同時也在積極籌備建立一個AI科學中心,學校在人力和物力方面都投入了大量資源。

責任編輯: 宋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