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江鑫嫻 北京報道)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發放育兒補貼」,國家衞健委表示,國家層面正在起草育兒補貼的操作方案。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23個省份在不同層級探索實施生育補貼制度。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社會學院教授王水雄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國家推動發放育兒補貼,以貨幣形式釋放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的強烈信號。期待國家育兒補貼操作方案盡快推出,形成全國統一的補貼標準、資金來源和發放方式,為各地制定具體政策提供指導,同時鼓勵生育需要系統性育兒政策支持,後續仍需更多普惠性、兜底性政策激勵。
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建立生育支持政策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制定促進生育政策,發放育兒補貼,大力發展託幼一體服務,增加普惠託育服務供給」。3月17日,在國新辦舉辦的介紹提振消費有關情況發布會上,育兒補貼再次被提及。地方層面,育兒補貼、發放普惠託育補貼、延長生育假等一系列生育支持政策正加速落地,具體措施也在不斷探索中。
若按呼市模式 全國消費增量2500億
近日內蒙古呼和浩特頒布新政,宣布3月及之後生育的本市新生兒家庭可享受育兒補貼。具體而言,生育一孩一次性發放1萬元(人民幣,下同);生育二孩則發放5萬元,按每年1萬元發放,直至孩子5周歲;生育三孩及以上發放育兒補貼10萬元,按每年1萬元發放,直至孩子10周歲。呼和浩特市教育局同時發文明確,三孩及以上孩子入學可在全市自由選擇。
申萬宏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趙偉測算,參考2022年新生兒結構數據及2024年新生兒數量推算,若呼和浩特模式全國推廣,全國新生兒生育補貼年總規模或超3,700億元,佔2025年一般財政支出比例近1.3%。基於2024年居民平均消費傾向,呼和浩特模式在全國推廣後有望拉動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0.5個百分點,對應消費增量約2,500億元左右。
2024年人口自然增長率大約為-0.1‰。內地每年的出生人口數亦連續下降多年,2024年出生人口954萬人,較2023年增加52萬人,終結了連續7年下降。2024年出生人口回升,國家統計局將原因歸結於生育意願累積、生育支持政策落實以及龍年生肖偏好等因素。但統計局同時指出,內地育齡婦女特別是生育旺盛期育齡婦女仍在減少,對下階段出生人口依然存在影響。

要優化和調整人口結構
「從某種意義上講,發放育兒補貼有利於提振中國經濟。」王水雄表示,人口問題與中國經濟總量密切相關。當前內地人口總量和結構都存在問題,比如男性比女性多3,000多萬,人口總量呈萎縮趨勢。這種人口結構不利於經濟持續增長,要在經濟發展中,有意識地優化和調整人口結構。他還提到,老齡化使人口結構問題加劇,少子化導致未來參與經濟活動的總人口減少,經濟活動收縮。因此,適時推出育兒補貼非常重要,通過這種貨幣補貼的方式,構建生育友好的社會氛圍和政策環境,優化經濟增長空間。
「中國曾執行嚴格的一孩政策,積累了發放一孩補助的豐富經驗,所以推行這些補貼政策,操作難度不會太大。」王水雄認為,應探索建立由財政支持、資金來源多元化的育兒補貼制度,並向重點區域和重點人群傾斜。可考慮按季度或每兩個月發放一次。每年審核家庭養育孩子的狀況,補貼可一直延續到孩子12歲甚至18歲。
專家籲給予較長時間育兒假
另外,不少育齡女性指出,生孩子不光要考慮生育成本,還要考慮養育成本、教育成本和醫療成本等,這些成本居高不下,必然會限制很多人的生育意願。王水雄建議,除向1-12歲甚至18歲孩子的家庭發放育兒補貼外,還應給予父母較長時間的育兒假。當家中有8歲以下兒童時,父母可以採用彈性工作時間,平衡家庭與工作。此外,一定的教育、醫療補助也有助於減輕育兒壓力。
部分地區補貼政策
●黑龍江哈爾濱:符合條件的二孩和三孩家庭每月分別給予500元和1,000元育兒補貼,至3周歲。
●雲南:對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分別發放2,000元、5,000元的一次性補貼,另發放800元/年的育兒補助到3周歲。
●寧夏:對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發放2,000元、4,000元的一次性育兒補貼,給予三孩家庭每月不少於200元補貼至3周歲。
●浙江杭州:二孩家庭每月補貼500元;三孩家庭每月1,000元,持續至3周歲。
●山東濟南:二孩家庭每月補貼600元;三孩家庭每月補貼1,000元,至3周歲,並對3歲以上入託家庭延續補貼。
●內蒙古呼和浩特:一孩一次性補貼1萬元;二孩補貼5萬元;三孩及以上補貼10萬元。
【特稿】量力而為 循序漸進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健康學院副院長楊凡分析,隨着人口發展進程,生育行為不僅能為家庭帶來直接效益,同時也會給社會發展帶來好處。在此背景下,生育成本應該由家庭和社會共同承擔。除家庭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應該出一部分錢。錢是不是越多越好,主要是看政策所在的階段。政策初期,錢的數量提升會使效果有明顯提升;政策後期,制約人們生育意願的不只是錢,涉及更多方面,需要其他政策協同。如果短期內發放補貼太多,可能會對財政造成壓力,這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楊凡稱,國外常見做法是針對0至18歲人群發放相關補貼,而內地在制定政策時應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尤其在政策設計初期,可考慮將補貼覆蓋範圍設定為0至3歲或0至6歲,後續隨着社會發展,慢慢擴大。
按月發放精準補貼
楊凡還分析一次性發與按月發兩種方式各有利弊:一次性發,操作便捷、行政成本較低,人們能夠直觀感受到可觀的補貼金額,獲得感強烈;按月發,財政壓力較低。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如監護人變動、居住地遷移等情況時有發生,按月發放能根據變化,精準補貼。
楊凡還指,社會各界應達成共識——生育補貼理應覆蓋一孩家庭。當前,很多地方補貼只針對二孩和三孩家庭,原因在於這些家庭數量相對較少,實施補貼不會給財政帶來過大壓力。這種循序漸進的做法是對的,先有制度,優先二孩、三孩家庭,後續再擴展到一孩家庭。
應納入「常住」要素
發放育兒補貼如何兼顧家庭差異?楊凡表示,雖然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經濟條件各有不同,但有研究表明,家庭經濟條件越好,生育三孩的意願也越高,需要對生育補貼制度有更精細化的設計,這是後續完善生育補貼制度的方向,它需要建立在對家庭收入、對人群特徵有精準了解的基礎上。
目前已經發放育兒補貼的城市,大部分以戶籍作為發放的前提條件,未來是否一定要把「常住」作為發放育兒補貼的考慮要素?對此,楊凡認為「常住」是非常重要的要素,常住意味着在當地長期生活,他可能在戶籍地收入水平較低,但居住地生活成本較高,所以應該要納入「常住」這個要素。前提是要對居民的收入信息有精準的了解,未來這是一個需要完善的方向。
可稅收住房等減免優惠
楊凡還指,除發育兒補貼外,還可以探索稅收、住房等政策。比如,通過個人所得稅的專項附加減免一定稅收,探索對保障房優先使用權,或是在貸款的利率、首付、限購條件方面有一定優惠措施等。
各國激勵生育「長技」可借鑒
以現金補貼形式減輕家庭養育經濟負擔,是當前全球低生育率國家普遍使用的生育激勵政策。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社會學院教授王水雄表示,不少國家在育兒補貼及政策支持方面有豐富經驗,涵蓋教育、醫療等多領域。例如韓國和德國設有專項育兒假,補貼與父母工資掛鈎。韓國育兒假前3個月補貼為平時工資的80%,第4個月至結束為50%,並設有補貼最低和最高區間,為有未滿12個月子女的父母提供了有力支持。德國則是父母雙方共有3年育兒假。
關於各國在育兒補貼方面的「長技」,華創證券研究所副所長、首席宏觀分析師張瑜撰文稱,例如俄羅斯發放一次性生育補貼,一孩可領65萬盧布、二孩為23萬盧布,按購買力平價分別合人民幣8.8萬、3.1萬元。持續性育兒補貼,每年合人民幣1.5-8萬元,1.5歲之前可領。制度設計上,補貼力度較大且向一孩傾斜。韓國的育兒補貼,實行央地共補,部分地區補貼力度較大。另外,新加坡在政策設計上是專款專用,更注重孩子的教育、醫療問題。
「芬蘭實施的在家照料兒童補貼政策頗具特色。父母在領取補貼後,擁有自主選擇權,既可以選擇親自在家照顧孩子,也能夠將孩子送入私立託育機構。」王水雄說,這類政策實際上為相關的託育服務機構提供了發展空間,使其在育兒服務領域發揮積極作用,滿足不同家庭的育兒需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