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特約記者 成小智 多倫多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台後對加拿大廣徵關稅並威脅要吞併這個盟國,迫使民望沉底、執政近10年的自由黨總理杜魯多在1月6日宣布辭職,但特朗普勢料不到其霸道踐踏欺凌行動,竟能激發加拿大人團結起來對抗美國,更間接令原已被民眾唾棄的自由黨「起死回生」,近期民調顯示自由黨大幅收窄落後於最大對手保守黨的支持差距,有助自由黨在今日(3月9日)選出新黨魁兼總理後,扭轉今年大選弱勢。
自由黨近40萬名黨員從2月26日開始投票選出杜魯多的繼任者,並於3月9日公布投票結果。4名候選人包括加拿大央行前行長卡尼、前副總理兼財長弗里蘭、自由黨政府前眾議院領袖古爾德和蒙特利爾前國會議員貝利斯。民調顯示卡尼和弗里蘭的勝算較高,受到黨員和民眾歡迎。
加國央行前行長卡尼大熱
政治評論員認為今次選舉與過往的最明顯分別,就是自由黨黨員與普羅大眾認同最佳總理人選,必須是最有能力應對特朗普政府帶來的經濟和政治威脅。卡尼在競選民調領先弗里蘭,主要因為他曾帶領加拿大度過2008年金融危機,後來又以英倫銀行行長身份協助英國解決脫歐引起的問題,被看好最有本領對抗美國經濟衝擊。
民調機構Angus Reid負責人庫爾表示,自杜魯多宣布辭職以來,不少選民重新評估近兩年在民調遙遙領先的保守黨是否能夠帶領國家振興經濟和改善民生。中左翼選民覺得自由黨由新黨魁領導可以帶來新局面,一些已經投向保守黨的自由黨選民開始回歸。

保守黨黨魁有特朗普影子
他們指出,加拿大現在只有一個共同敵人──特朗普,而保守黨領袖波利耶夫的政治路線被視為較接近特朗普,引起民眾對他能撼贏特朗普欠缺信心。自由黨最近一則宣傳廣告正是針對波利耶夫有特朗普的影子,指責他與特朗普是同路人。
波利耶夫原本以為在今年大選不勝無歸,但選民的態度轉變迫使他重新訂立作戰策略。他本打算把今年大選變成對杜魯多和碳稅的全民公投,並在汽車上貼上競選口號「取消碳稅、建造房屋、修正預算、制止犯罪」,提醒選民記起杜魯多無能。可是,如今杜魯多不會再代表自由黨出戰大選,而且競逐自由黨黨魁的所有候選人均表明摒棄杜魯多主張的徵收碳稅。加拿大人愛國情緒高漲,導致波利耶夫長期宣揚的「加拿大已經崩潰」(Canada is Broken)訊息與民眾愛國情緒格格不入。民調專家納諾斯表示,保守黨很快抓緊人們對經濟的擔憂,但卻沒有意識到「特朗普成為選舉焦點」壓倒其他全部元素,未能及時調整競選重點。
即將下台的杜魯多表示,他未能確定離任日期,他必須等待自由黨新黨魁選出後,與對方商討實際需要多少時間準備接任總理職位。杜魯多承諾盡量配合繼任人需要,對方一旦準備就緒,他就會向總督辭任總理,以便自由黨新黨魁宣誓就職。

特朗普謀推翻美加邊界條約
(特約記者 成小智 多倫多報道)加拿大總理杜魯多在美國落實對進口加國產品徵收關稅後,揭穿美國總統特朗普藉着強徵關稅導致加拿大經濟徹底崩潰,從而更容易吞併加拿大。特朗普對杜魯多表明他不認為劃定兩國邊界的條約有效,並提到重新探討兩國共同管理五湖區的問題,凸顯特朗普積極尋求擴張美國版圖。
探討湖泊河流共享問題
杜魯多上周二(3月4日)在渥太華對新聞媒體表示,特朗普針對芬太尼氾濫而徵收關稅的藉口全是虛假,純粹找藉口逐步吞併加拿大。特朗普與杜魯多2月3日進行兩次通話,討論如何避免美國對加拿大出口徵收關稅,但根據4名對兩人談話內容有第一手消息的匿名人士透露,特朗普提及極敏感的話題,令人聯想到他在1月7日就職前回答是否計劃使用軍事力量吞併加拿大時表示,他曾說到考慮使用「經濟力量」。

在兩次通話中,特朗普除了列舉其對兩國貿易關係的一系列不滿外,還對杜魯多表示他不認為劃定兩國邊界的條約有效,並且希望重定邊界。特朗普提及的邊界條約在1908年簽訂,確定了當時還是英國自治領土的加拿大與美國之間的國際邊界。特朗普也意圖探討兩國之間的湖泊和河流共享問題,擬撕毀美、加達成的五大湖協議和公約,杜魯多認真對待特朗普的言論,尤其是他曾公開表示要令加拿大屈服。經過這兩次通話後,杜魯多確保美國延遲徵收關稅措施一個月。
過去幾個月,特朗普與杜魯多之間分歧及美國對加拿大激進徵稅逐漸顯現。《多倫多星報》曾報道特朗普有意修訂1908年邊界條約,而英國《金融時報》亦報道白宮正在討論把加拿大踢出與英國、澳洲和新西蘭共同組成的情報交流系統「五眼聯盟」。政治分析師認為特朗普的言論可能只是虛張聲勢或一種談判策略,旨在迫使加拿大在貿易或邊境安全問題上讓步。但從隨後特朗普政府與加拿大官員的通話中,外界意識到美國政府正以更密切和積極的態度審視兩國關係,反映美國對加拿大虎視眈眈。
知情人士進一步透露,在2月3日兩國領導人會談結束後,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致電加拿大財長勒布朗,表明美國擬摒棄上述的協議和條約。另外,特朗普正在審查美、加之間的軍事合作,特別是北美防空司令部的合作。在隨後兩國的溝通中,美國再三提起這些話題,令加拿大感到特朗普的威脅並非空洞胡謅,而是清楚看到美國的野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