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冼漢迪在人民大會堂前。(記者張帥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 張帥 報道)2025年全國兩會即將召開。3月1日,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互聯網專業協會會長冼漢迪對香港文匯網表示,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戰略平台,近年來發展迅速,取得了顯著成效。不過,河套合作區在人才保障方面亦存在瓶頸問題,若不破解這些瓶頸,難以實現「全球人才蓄水池」的戰略定位,建議河套打造「國際人才社區+知識產權樞紐」。

冼漢迪提到,當前河套合作區人才保障不足:一是稅負差異顯著,香港個稅封頂15%,而內地累進稅率最高達45%;二是受聘於香港企業的員工在跨境工作中難以享受內地社保,人才福利銜接存在缺口,且跨境通勤成本較高;三是工程師、醫生等職業資格無法互通互認;四是人才公寓供應還存在一定缺口。

他建議,深港需借鑒經驗,構建「稅負均衡、資格互認、服務一體」的人才生態。同時,在河套合作區有關口岸推行「白名單」通關機制,建成在一處通關通道刷臉即完成兩地檢查的「一道兩檢」模式,實現「白名單」內人員「無感通關」。在實現前可考慮在跨境口岸設立「科創人才通道」,以實現快速通關。而且,給予符合條件的特定人才特別入境待遇,簡化簽證審批流程,試點經備案的境外科研人員免簽30天入境河套深圳園區開展科研活動。此外,探索頻繁往來兩地香港企業員工的內地社保銜接機制。

在冼漢迪看來,河套合作區可以建設成「國際人才社區+知識產權樞紐」。打造國際人才社區,加快人才公寓建設,設立「一站式」政務窗口,提供工作許可、居留簽注等快捷辦理,引入香港物業管理標準,提供粵語、英語雙語服務。打造知識產權服務樞紐,支持深港兩地聯合培養知識產權複合型人才,推出知識產權融資計劃,由政府和銀行共同承擔相關債務風險,幫助企業獲得銀行貸款。

責任編輯: 趙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