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倪夢璟 上海報道) 近期在內地掀起的AI熱潮,不僅掀起了人工智能學習潮,也一定程度上引發了「飯碗憂慮」。作為專業人士,醫生如何看待自己的AI同行?

近日,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聯合上海科學智能研究院共同研發的「AI心醫生」——觀心大模型CardioMind beta版正式發布。「我們能教會AI像頂尖專家一樣思考。」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這樣說。葛均波等醫學專家認為,AI目前尚無法完全取代醫生,這不僅受限於技術層面的不足,還涉及醫學倫理問題,因為承擔診療行為法律責任和道德義務的主體是醫生,而非AI。但葛均波也坦言,儘管自己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將來AI一定會超過他的知識面,他期待借助AI,醫療能夠更精準、更高效。
在2018年舉行的東方心臟病學會議的開幕式上,葛均波院士與AI機器人「小葛」的一場對話,首次向心血管學界展示了人機協作診療的構想。七年後,這一構想成為現實。作為國內首個深耕心血管專科的醫療大模型,觀心大模型系統通過整合多模態診療數據與頂尖醫生經驗,實現了從病史採集到輔助診斷的全流程智能化,標誌着AI技術在垂直醫療領域的重大突破。
參與疾病診斷 注重「專科性」
「技術的爆發式發展遠超預期。」葛均波感慨道,「當年我們討論的還是AI能否理解醫學知識,如今它已經能夠深度參與疾病診斷和臨床決策。」葛均波介紹,為了更好地提升準確性,觀心大模型CardioMind的研發與訓練在常規心血管疾病指南、文獻輸入的基礎上,還輸入了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積累的數十萬份電子病歷和心內科醫生思維,以及品牌線上項目中提煉的疑難病例診療邏輯,「我們不僅餵給AI數據,更教會它像頂尖專家一樣思考。」
不同於普通的通用大模型,此次公布的觀心大模型更注重「專科性」,但並不意味着其知識庫僅限於專科內容。上述研發人員表示,「我們所謂的專科化,不是比基礎狀態(例如通用模型)『損失』了非心臟科的知識,而是比它顯著『增加』了更多的心臟科的知識。」香港文匯報記者了解到,此次大模型融入的知識庫精準聚焦心血管疾病,涵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各亞專科領域。更關鍵的是,系統突破單一文本數據分析,實現了心電圖、超聲影像、實驗室檢查等多模態數據的整合推理。
AI與醫生結合 節省醫患時間
那麼,在應用方面,大模型服務的對象是醫生還是患者?香港文匯報記者了解到,目前該大模型包含就診系統與問詢系統,可以解析患者主訴,結合病史和檢查數據,自動生成結構化電子病歷,完成智能病史採集,還可以進一步根據病史,結合多模態數據深度推理,生成智能輔助診斷。同時,由於其內置心血管醫學專科知識庫,讓它能夠精準回答心血管專科問題,實現智能知識問詢。「大模型的使用者既有患者,又有醫生,它既可以幫患者看病,又可以輔助醫生的工作。隨着大模型不斷升級發展,未來是非常有可能發展成為患者可以直接通過大模型實現看診開藥的,但目前來說,在使用AI醫生的同時,依然需要有真實醫生對於處方進行審核。」
對於一些複雜的病例,即使是有經驗醫生也可能會出現不同的診斷意見,那麼如何選擇「最優解」?上述研發人員直言,大部分重要的臨床問題都會有明確的適應症和推薦等級,這也意味着,臨床問題存在一個「最優解」,那麼通過大模型算法,「AI心醫生」是可以結合病例研究以及數據分析來提供出「最優解」的,甚至可以解釋原因,解釋方案來源於哪些臨床研究、彼時的結果如何等。且當前AI醫生給出的建議都需要真實醫生的審核,所以即使存在一小部分可能沒有明確指南推薦的問題,也可以由真實醫生根據經驗並結合患者具體情況,給出相應的解決方法,「AI與醫生的結合,節省了醫患雙方的時間,也可以幫助推論出『最優解』。」
從輔助工具到協作夥伴 AI讓優質醫療觸手可及
(記者 倪夢璟 上海報道)越來越多的AI醫生助力醫學發展,此前,全國首個「AI兒科醫生」在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北京兒童醫院正式上線應用,浙大兒院的AI骨齡醫生則已經低調「工作」8年,迄今已服務超過300萬的兒童。不過,在AI醫學發展的同時,也存在着不少質疑的聲音,AI醫生真的可以代替真人醫生嗎?如果出現了問題,又該如何解決?

保密患者隱私 提供心理支持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國家兒童醫學中心主任倪鑫表示,AI醫生並沒有醫師執照,也就沒有處方權,所以需要和真正的醫生在一起進行看診,但AI醫生的出現使得診室內出現了「雙醫生」,有助於診療推進,且AI醫生經歷了研發團隊的大量驗證,相信誤診率會極低。「AI醫生與真實醫生不存在競爭,而是互補,AI醫生具有現實醫生的專業知識這點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醫患情感溝通的方面,它是不可能完全實現的。AI永遠不能取代人類醫生,它的角色是輔助,做醫生的知識後盾。」
另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則是患者信息的保密。以此次觀心大模型為例,面對數據安全問題,研發團隊表示已經建立了嚴格的數據防火牆,患者隱私信息經加密處理後完全匿名化。同時,該系統除了個體化交流、簡化醫學術語、提供健康教育等基本功能外,還特別植入了心理評估模塊,能夠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葛均波表示,「醫療AI的目標是提升每一個環節的醫療質量,讓優質醫療觸手可及。」
不難發現,隨着科技的不斷發展,業內對於醫療AI的進化軌跡也愈發清晰,即從輔助工具到協作夥伴,從技術概念到臨床「標配」,借助AI力量將三甲醫院頂尖專家的經驗轉化為可複製的「數字診療力」,助力實現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特稿】適應AI滲透 醫患都需要時間
(記者 倪夢璟 上海報道)「天都塌了!病人DeepSeek後質疑我的治療方案,氣得我自己又查了一遍指南,才發現指南更新了。」一位醫學博主在互聯網上發布的視頻,吸引了不少關注。亦有認證醫生發布視頻實驗DeepSeek是否能實現現場看病,在詳細對DeepSeek描述了病患情況後,該醫生表示,「DeepSeek對我們患者的診斷以及給出的建議其實和我們臨床是非常接近的,我們還是要驚嘆AI智能的厲害。」
不過,也有醫學博主分享了反面案例,即在值班時患者家屬要求使用DeepSeek推薦的藥品,但醫生表示該藥其實有禁忌,並不適用於該病患個體,卻遭到質疑。
「我會用AI進行參考,比如讓我提前了解問題,但最終還是以醫生的判斷為主,畢竟AI在我看來還沒有發展到那麼先進的程度,醫生的臨床經驗以及對於患者個體的判斷肯定是更人性化且合適的,所以如果AI工具和醫生的判斷有差別,我還是會以醫生為主。」王小姐這樣說道,她表示,自己平時也會用AI工具如DeepSeek進行資料的查閱,「對於普通的資料收集,我相信AI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程度了,但其實我在檢查過程中,也發現過有一些細節有誤,畢竟人工智能的發展還在繼續,在醫療領域,醫生的專業性和權威性還是不可置疑的,對於健康問題,我覺得還是要相信專業醫生。」
李女士則表示,健康問題不容忽視,「網絡答案五花八門,以前有些病痛去上網搜索後,在專業知識不足的情況下,過於相信AI搜索其實反而會加重自己的疑心病,比如之前家中老人只是因為舊疾復發導致的身體不適,但同樣的不適被網絡歸結為多種原因,反而讓老人擔心是否產生了新的問題,所以我覺得作為輔助工具AI可以參考,但還是應該保持良好心態,相信醫生專業判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