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巴基斯坦的英國文化協會。網上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 英國政府於1934年成立的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被認為是英國宣傳文化軟實力的關鍵,如今卻面臨財政危機,負責人麥克唐納高調表示協會「或在10年內消失」。《衛報》周六(1月25日)報道,英國文化協會因資金不足,擬取消在約40個國家或地區的業務,在其困局背後,伴隨脫歐、經濟停滯、反移民情緒見增,英國在全球的軟實力近年已逐步下滑。

英國文化協會在全球逾100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分部,近10億英鎊(約97億港元)年收入當中,85%來自海外語言課程等商業活動。麥克唐納稱,英國政府疫情期間向協會提供約2億英鎊(約19.4億港元)貸款,每年需重新核實申請資格,如今機構入不敷支,正考慮削減2.5億英鎊(約24.3億港元)預算、裁撤數百人,「除非貸款能夠穩定續期,否則我們每年都會破產。」

無法推廣文化 削英影響力

麥克唐納尤其警告,英國文化協會撤出地區會留下影響力真空,「在約30至40個國家,英國文化協會都無法再推廣英國的文化、教育和影響力。這個真空或會被盟友填補,也可能被非盟友佔據,俄羅斯會進入這些地方教授語言、推廣文化,這對英國極其有害。」

英國雷丁大學馬來西亞分校校長譚-穆林斯稱,英國大學因學費高昂、教學質素下滑,正面臨全球激烈競爭,「新加坡和大馬等地與英國有歷史聯繫,但英國的大學必須努力說服當地學生報讀英國學校,否則他們能前往全球任何地方求學。英國文化協會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脫歐疫情衝擊 經濟低迷損吸引力

智庫「觀察研究基金會」的報告指出,英國優質的高等教育、豐富的各類節慶和大型活動,一直是軟實力重要來源。然而伴隨脫歐和疫情衝擊,英國經濟低迷,物價水平攀升,對外吸引力下滑。國際生數目減少,已經令多間依賴國際生學費維持收入的英國大學陷入財困。音樂節等大型活動去年舉辦數目,也較疫情前水平削減六分之一。

報告分析,保守黨執政10多年間,英國政治局勢不穩、損害其國際信譽,尤其脫歐後的英國,給歐洲多國留下孤立、傲慢、拒絕合作的印象。工黨政府去年上台後,英國又爆發極右勢力與少數族裔社群的大規模衝突,打擊英國政府宣傳的多元文化理念。

報告認為,英國政府的財力本可推動其資助的文化與傳媒機構在全球宣傳軟實力、保持競爭優勢,但如今英國文化協會陷入財困,凸顯英國經濟低迷之際難以維持軟實力宣傳。當今全球局勢下,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國民自信心增強,西方國家影響力難以如往常一樣滲透,英國顯然尚未調整宣傳軟實力方法,以應對日益加劇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