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協委員、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盧煜明(記者馬曉芳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 郭瀚林 馬曉芳 北京報道)「北京作為科技創新中心,擁有豐富的科研資源和科技人才。香港則以其國際化的市場環境和靈活的資本市場機制,成為生物科技企業國際化發展的重要平台。」北京市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召開期間,北京市政協委員、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盧煜明建議,北京可將香港作為國際合作的重要窗口,利用香港的國際化優勢助力北京生物科技企業「走出去」,香港可發揮聯通內地和海外醫療機構的作用,在醫療技術應用和臨床測試等方面促進醫藥產業的互利互通,提升國內醫療服務水平。

盧煜明指出,生物技術的落地常常涉及生物遺傳資源數據,但目前兩地在生物遺傳資源的跨境問題上,手續仍然較為繁瑣且周期較長。他建議探索簡化審批和數據共享的具體操作模式,通過政策驅動生物資源共享,加快生物科技產品落地。同時,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建議北京與香港攜手推動知識產權創新、賦能科技集群發展,如共建京港知識產權聯盟,聚焦專業化和國際化,提升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效能。

「香港中文大學已與北京11所院校機構合作開展科研項目,與3所高校合辦課程,與29所高校舉辦師生交流計劃,每年近400名學生參與。未來,我們將繼續深入推動人才交流。」盧煜明提出,京港應加強科技團體合作,構建專業高效的跨地域、跨領域、跨學科的資源匯聚平台,科創園區、大學院校間的交流合作機制,發揮「京港生物健康創新聯合體」的專項領域平台作用,吸引香港科創成果來京落地轉化。兩地政府也可以考慮共同設立生物醫學科技領域的科研合作基金,鼓勵兩地大學和科研機構合作申請。

他指出,目前香港將建設「國際醫療創新樞紐」作為重要發展目標,持續吸引海外藥企到香港進行創新藥物研發、臨床試驗,以及直接遞交藥物註冊申請,預計可與「港澳藥械通」政策相輔相成,讓安全、有效的藥械加快進入內地使用。「此外,香港的醫療服務體系取得了美國和歐盟等地的相關監管機構批准認證,香港可以發揮聯通內地和海外醫療機構的作用,在醫療技術應用和臨床測試等方面,促進醫藥產業的互利互通,提升國內醫療服務水平。」 盧煜明說。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