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 李陽波)「昔周邑我先秦嬴於此,後卒獲為諸侯,乃卜居之,佔曰吉,即營邑之」。公元前762年,隨着周平王東遷至洛陽,秦文公率兵東獵,一路馳騁至千(汧)河與渭河交匯處,向世人宣告:我的先祖曾在這裏養馬,周王將這裏作為封地賞賜給我。並在此建立秦人的第4個都城「汧渭之會」,開啟秦國的霸業。記者12月29日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周原考古又有重大發現,考古工作者不僅在周原遺址發現了西周時期大城、小城、宮城三重城牆,並在宮城南牆外壕溝下層首次發現了一片刻有「秦人」二字的甲骨,這也是迄今為止對於秦的最早文字記載。
周原遺址為周王朝建立奠定基礎

周原遺址位於今陝西省寶雞市扶風、岐山一帶,總面積約33平方公里,是周文化的發祥地和滅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詩經》有雲:「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三千多年前,為避免戎狄侵擾,古公亶父帶領周人離開了世代居住的豳地,來到了岐山腳下的膴膴周原,在此休養生息、勵精圖治,為周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早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考古工作者便對周原遺址進行了調查、試掘。作為西周時期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都邑遺址,多年來這裏曾出土了大量卜骨、卜甲,以及大批珍貴的國寶青銅器。近年來,為進一步揭示遺址商周時期聚落結構,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相關單位以尋找牆垣體系與先周文化大型建築為重點,通過「大範圍追蹤性鑽探」與「重點部位針對性發掘」,先後發現王家嘴先周文化大型夯土建築群,以及西周時期宮城、小城、大城三重城牆,並出土大批帶文字的甲骨。

首次發現「秦人」刻符甲骨意義重大

史料記載,秦人起於西陲(今甘肅禮縣、西和一帶),後歷經「九都八遷」最終一統天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朝。特別是進入周原建立「汧渭之會」,秦人依託周原的優質資源,不僅成功站穩腳跟,從容發展,並以此為根基逐步東進。

考古工作者在此次發掘的周周原遺址鳳雛村南宮城城牆南側的壕溝內,發現並出土了200餘片卜甲與卜骨,其中有字甲骨30片,初步辨識出刻辭180字。內容如「王呼並召叔𫮩思來。既,不來」「壬子王其獸……」「邑其呼歸。周」「秦人」等。這也是西周甲骨文的又一次重要發現。

甲骨文因鐫刻和書寫於龜甲與獸骨上而得名,是我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和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成熟漢字。它不僅是中國最早的成文古典文獻遺產,傳承着真正的中國基因,同時其記載的相關歷史信息,可以讓今人據以追索中國上古史的未知,窺探三千年前的社會生活場景。
「這批甲骨文當中,有王令諸侯的記載,反映了西周時期國家管理的內外服制度,也有反映西周時期天文曆法相關的記載,以及西周時期的國族名、人名、地名等。」據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工作人員介紹,特別是首次發現了一片記載着「秦人」二字的甲骨,非常罕見和重要,是迄今為止對於秦的最早文字記載。這些甲骨的出土,為研究西周甲骨學乃至西周歷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材料。
發為目前最大西周時期城址
周原遺址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遺存最豐富的西周都邑遺址。周人曾在此祭祀天地、祖宗、神祇,重大的國事活動也在此舉行。此次發掘中,考古工作者在遺址西南部的王家嘴區域鑽探出先周文化建築帶,南北長度超過150米,發掘了2座大型建築。特別是完整揭露出總面積逾2500平方米的一號建築,其南北總長68米,東西寬34至37米,由門塾、東西廂房、前堂、後室、前後庭院構成。這是周原遺址第一座完整揭露的先周文化大型建築,也是目前所知最大的先周文化建築。


與此同時,通過對西周時期大城、小城、宮城三重城牆的發掘,考古工作者亦梳理出三座城的清晰布局。其中,建於西周晚期的西周大城為目前發現的最大西周時期城址,特別是東南城門,規模宏大、結構完備在先秦城址中前所未見。小城則位於大城西北部,面積約175萬平方米。宮城位於小城北部正中,鑽探發現宮城內遍布夯土,多條道路縱橫交錯,大致呈網格狀布局,路面鋪設石子,且保存有車轍。
為中國城市發展史提供不可或缺研究資料


在宮城南門西側壕溝內,亦發現大量人和動物骨骼,或散亂分布,或集中掩埋。其中人個體數在40至100之間,年齡從嬰幼兒到老年都有,營養狀況普遍不佳。動物有牛、羊、狗、馬,以馬的數量最多。宮城牆外其他地點的發掘也發現較多人骨,分析認為這是十分特殊的現象。
「先周時期大型夯土建築群的發現,為判斷周原遺址為滅商前周人都邑提供了關鍵證據。」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周原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種建榮表示,以往西周城牆發現與發掘較少,有關西周城牆結構形制、西周城址形態的認識缺乏。周原大城、小城、宮城三重城牆的發現,特別是宮城南門與大城東門的發掘,不僅促進了周原聚落形態與性質的認識,更提供了中國城市發展史不可或缺的研究資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