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溫」「淡人」「濃人」「偷感」「班味」「爹味」「牛馬」「PUA你」「Danm」……一系列網絡熱梗層出不窮,成為時下內地年輕人吐槽生活的口頭禪,而普通民眾乍聞,茫然不知所云,直呼跟不上年輕人網上衝浪的速度,同時也難免會有對年輕人的文字失語症、表意能力的萎縮,以及國家文化軟實力未來發展的擔憂。
對待網絡熱梗,我們應秉持理性、開放包容的態度,適當玩梗,既要欣賞其創新活力,享受其帶來的樂趣,也要學會批判性思考,避免盲目跟風。很多網絡熱梗只是一時的熱度,可能很快就會消失。
梗的出現和流行與互聯網的發展緊密相關。隨着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普及,資訊傳播的速度和範圍大大加快,人們開始通過網絡進行更加自由和快速的交流。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有趣、獨特或引人注目的內容開始迅速在網絡上傳播,逐漸形成了梗的現象。而隨着短視頻平台和直播平台的興起,網絡熱梗變得更加視覺化和短片化。這個階段的熱梗包括「奧利給」(表示加油、給力)、「退退退」和「顯眼包」等。
網絡熱梗中常包含大量的諧音、縮略詞、混雜的字元組合,而它作為一種社交連接器,往往源自網絡熱點事件、熱門影視作品、網絡直播等,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和集體記憶。網絡熱梗作為現時網絡文化的一種情感載體,能夠使人們快速、生動表達情緒,儼然已成為一種 「社交貨幣」,幫助人們快速建立共同話題,拉近人際距離,增強群體歸屬感。尤其在年輕人群體中,能否熟練運用和理解最新熱梗,往往被視為是否緊跟潮流、融入社群的一種標誌。同時,許多熱梗也會融入地方方言、傳統文化等元素,通過互聯網的廣泛傳播。
易干擾學生語言學習
雖然年輕群體時常用網絡熱梗來調侃、自嘲,實現心理調適和壓力釋放。但對學生而言,頻繁接觸並使用網絡熱梗可能干擾正規語言學習,影響他們對標準語言的掌握和運用能力,進而可能在寫作、閱讀理解等方面遇到困難。網絡熱梗具有較強的時效性和特定的文化背景,不同年齡層或文化背景的人之間可能會因為不理解某些梗的含義而產生溝通障礙,甚至誤解資訊,亦可能導致傳統語言規範的模糊化,影響語言的純潔性和準確性,尤其是在正式場合或學術環境中。
爛梗污濁社會風氣
而對待帶有明顯價值偏頗、低質量的爛梗,我們則需要堅決抵制。爛梗的流行可能會導致社會道德和公序良俗的下降,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特別是對未成年人的成長環境造成不良影響,不僅會影響他們的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還可能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和價值觀產生負面影響。爛梗不僅會傷害特定的個體群體,也玷污了中國文化的形象和價值。爛梗的濫用背後反映了社會對於文化價值、性別平等、尊重他人和包容性的認知和觀念上的不足,我們應當在網絡交流中更加注重言辭的尊重,鼓勵積極、理性、友善的言辭交流。 ●香港文匯報記者 安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