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陣營正考慮委任多名與2025計劃相關人士擔任政府要職。 設計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 美國極右保守派智庫傳統基金會在大選期間,擬訂共和黨施政藍圖「2025計劃」(Project 2025),特朗普團隊競選期間極力與計劃切割。但美國廣播公司(ABC)周二(11月19日)披露,如今特朗普陣營正考慮邀請多名與2025計劃相關人士加入新政府,甚至委任他們擔任要職,意味該計劃或有不少施政激進建議,日後會成為新政府的政策。

曾在特朗普首個任期內擔任白宮預算局局長的沃特,現時是極右智庫「美國復興中心」主席。他是2025計劃的重要智囊,撰寫了該計劃內「領導指令:保守派的承諾」當中「總統行政辦公室」一章,詳細描述保守派總統的施政綱領。報道披露,特朗普團隊已開始審視沃特的背景,沃特最近亦積極與特朗普團隊高層會晤,討論在新政府任職。

極右智庫主席或掌預算局

報道指出,沃特參與制訂2025計劃中、保守派政府上台最初180天的執行方案。該計劃也將美國復興中心列為諮詢委員會成員。消息人士稱,暫時不清楚沃特最終會獲得什麼職位,他可能重掌白宮預算局,也可能出任主管經濟政策的白宮資深顧問。

沃特並非唯一與2025計劃相關的潛在內閣職位人選。撰寫該計劃司法部門章節的漢密爾頓,是特朗普團隊考慮的司法部高級職位候選人。漢密爾頓在計劃中,公然宣稱司法部被「不負責任的官僚階層及激進左派思想家控制」,呼籲對司法部進行「自上而下徹底改革」。另一名參與撰寫2025計劃的顧問魯賓斯坦,據報或受邀擔任財政部法律顧問。

部分與2025計劃相關人士,更已獲特朗普提名出任新政府要職。獲提名擔任聯邦通訊委員會主席的卡爾,便是該計劃中如何管理該委員會一章的主筆。即將出任「邊境沙皇」的霍曼及白宮副幕僚長米勒,也與計劃密切相關。其中霍曼是傳統基金會客席研究員,米勒所屬的「美國優先法律」組織,也曾是2025計劃諮詢委員會成員。

忽視總統權力交接規定

《華盛頓郵報》則稱,特朗普團隊故意忽視總統權力交接的各項規定,包括拒絕與負責權力交接事宜的白宮總務管理局合作、拒絕安排聯邦調查局(FBI)審查新內閣提名人選的潛在安全威脅,僅安排競選律師負責相關事宜。有特朗普身邊人士稱,這種做法根源是特朗普團隊「對聯邦機構長期的不信任和怨恨情緒」。

無黨派組織「公共服務夥伴關係」行政主任斯蒂爾批評,特朗普過渡團隊的做法,是降低權力交接工作透明度,削弱對總統權力的制衡,甚至可能危及國家安全,「特朗普團隊正試圖將政府變成他私人議程的工具。」

盧特尼克獲提名商務部長 對華強硬大力主張加關稅

香港文匯報訊 特朗普周二(11月19日)提名其過渡團隊聯席主席、華爾街金融業高層盧特尼克(圖)出任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將負責實施特朗普一系列關稅和貿易政策,他一直對華態度強硬,並大力主張加徵關稅,可能將對美國經濟及中美關係產生重大影響。

特朗普在名下社媒Truth Social發聲明稱,盧特尼克將「領導我們的關稅和貿易議程,並直接負責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盧特尼克其後在社媒X上感謝特朗普對他的信任,承諾將「釋放我們的全部經濟潛力」。

美國商務部擁有近4.7萬名員工,下設13個局,職權範圍廣泛,包括監督美國貿易投資、出口管制等一系列職能,其中貿易相關職能在近年變得愈來愈重要,備受外界關注。由於特朗普在競選期間承諾要對自中國進口商品徵收高達60%額外關稅,而盧特尼克上月稱讚關稅是重振美國製造業的有利工具,外界普遍預期他將積極執行特朗普的關稅計劃,很可能將重點放在對中國商品徵收關稅。

特朗普首個總統任期的商務部長,曾主導針對中國科企華為的措施,以「限制中國公司獲得美國技術」,拜登政府則延續許多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的貿易政策,擴大對美國資本和技術流向中國的限制。路透社分析,盧特尼克或繼續這些限制,進一步阻礙中國尖端科技發展。

全球最大政治風險諮詢公司歐亞集團美國常務董事利伯預計,盧特尼克會僱用擁護特朗普關稅政策的人,推動與中國的「脫鈎」議程。不過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特朗普的關稅計劃將推高通脹,不利美國經濟。

盧特尼克自1983年起一直在金融公司Cantor Fitzgerald工作,29歲時成為該公司行政總裁。 美國「911」事件發生時,他因送兒子上學而上班遲到,得以避過一劫,卻失去了公司約三分之二的紐約員工,包括他的兄弟蓋里。

WWE前行政總裁掌教育部

特朗普同日還宣布提名其過渡團隊共同領導人、世界摔角娛樂公司(WWE)前行政總裁麥克馬洪擔任教育部長。特朗普在競選期期間多次表示希望廢除聯邦教育部,麥克馬洪或會負責監督該部門的解散,並將教育事務回歸州政府。不過關閉該部門需國會批准,並可能需在參議院獲得60票的絕對多數。

《華爾街日報》:美企加緊從中國入貨 應對特朗普關稅措施

香港文匯報訊 特朗普競選期間大打「關稅牌」,令與中國有貿易往來的眾多美企非常擔憂。《華爾街日報》周三(11月20日)報道,多間美企正趕在關稅措施生效前囤積中國進口商品,還考慮提高商品價格、轉移供應鏈等。有美企無奈稱,關稅牌實則是懲罰美企,「我們別無選擇,只能加緊入貨。」

美國護膚品製造商Bare Botanics創始人朱諾德在大選日當晚,已預料特朗普將重返白宮,他隨即聯繫公司的中國供應商,以約5萬美元(約39萬港元)價格,訂購足夠銷售一年、達到庫存上限的貨物。朱諾德希望他進口的大量身體乾刷和去角質手套,能趕在特朗普就任前運抵自家位於威斯康星州的工廠。

三藩市天然石材和瓷磚批發商Stone Fleury聯合創辦人弗勒里,20年來一直從中國供應商採購天然石材,其他材料多數從歐洲進口。弗勒里早前已詢問中國供應商,計劃訂購兩個貨櫃的天然石材,趕在新關稅政策生效前交貨,價值約10萬美元(約77.8萬港元),可銷售數月到一年。弗勒里直言,「我希望能買到足夠多的東西,讓我們度過這4年。」

「中國永遠無法被取代」

密爾沃基ABC集團主要協助美企管理亞洲供應鏈,集團創辦人尤爾肯稱,他有不少客戶已增加從越南、印度、柬埔寨等國家採購產品,但中國仍基本主導製造業,「中國永遠無法被取代,其他市場只是一種選擇而已。」

責任編輯: 梅琬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