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李望賢 深圳報道)第二十六屆高交會正在深圳舉行,由深圳理工大學主辦的院士論壇——細胞與基因技術應用與轉化論壇暨重大項目簽約儀式上,深圳理工大學完成16個重大項目簽約,進一步擴大在教育、科研和產業領域的合作。
其中,深圳理工大學黨委書記朱迪儉代表學校與深圳市天使投資引導基金有限公司、深圳市基石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達晨財智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衛光生物製品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華科育成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共同打造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國家級科技園區載體,開展學科共建、資源共享、學生聯合培養合作,形成「校區—園區一體化」發展。

深圳理工大學校長樊建平代表學校與中山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簽署博士聯合培養協議,加強學術交流,推動科研合作,為教育事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
深圳理工大學教務長趙偉代表學校與交通銀行深圳分行、深業資本(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市幸福健康產業(集團)有限公司、蘇州清聽聲學科技有限公司、聯想南方智能製造基地、深圳市曼恩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藝博堂數字文化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加強校企深度合作,加快引導產業鏈條中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與轉化,有效對接戰略性新興產業需求,推動人才鏈、教育鏈、產業鏈和創新鏈深度融合。
未來農業研究院揭牌成立
當天,深圳理工大學未來農業研究院揭牌成立,與今年9月揭牌成立的細胞與基因技術研究院共同組成深圳理工首批新型研究院。
當前,中國農業面臨包括農作物種質產量不足、品質有待優化、耕地有限、食用和飼用蛋白來源單一等多方面挑戰。研究院圍繞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需求進行布局,運用合成生物學原理與先進製造科學方法推進創新高產、低耗、高品質和高附加值的作物如大豆、草莓,並擴大微藻、浮萍等農作物品種。
未來農業研究院由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EMBO)外籍成員、深圳理工合成生物學院講席教授楊貞標擔任院長。他介紹,研究院將建設多個農業技術創新中心,開發顛覆性新一代育種技術、研發新型植物蛋白來源和生產模式,引領傳統農業技術向新質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
目前,研究院重點項目包括遠緣嫁接誘變大豆育種技術、浮萍蛋白開發利用、功能性草莓研究與種質創新以及微藻基藍色糧倉等。其中遠緣嫁接誘變大豆育種技術課題組已育出超高產大豆品種長義豆一號等,畝產超過350公斤。
此外,深圳理工大學細胞與基因技術研究院對標深圳市八大未來產業之一的「細胞與基因」進行布局,以細胞基因技術創新、產業應用及企業孵化為核心目標。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深圳理工合成生物學院講席教授康樂擔任院長。
「我們將通過打通創新團隊與人才培養、基礎研究與學科交叉、技術攻關與成果轉化等全過程,把細胞與基因技術研究院建設成為深圳市細胞與基因技術源頭創新和共享研發平台與轉化中心。」康樂表示,希望構建產業生態鏈,推動細胞基因產業快速有序發展,搶佔技術研發轉化制高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