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北京舉辦「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李暢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 馬曉芳、李暢、吳維維 北京報道)11月13日,北京舉辦「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龔維冪在發布會上介紹,2023年全市醫藥健康產業總體規模達到9761億元,為今年實現萬億級躍升奠定堅實基礎。近幾個月以來,一系列針對合成生物製造、醫療器械、細胞與基因治療、腦機接口等領域的專項政策相繼出台或即將發布。記者還從會上獲悉,2024北京·昌平生命科學論壇將於11月22日在昌平舉辦,論壇將採用「1+8+1+N」的模式,舉辦20餘場活動。

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龔維冪在會上表示,今年以來,北京更加注重加強創新與「三醫聯動」的協同,着力壯大藥械基礎板塊,積極布局新興賽道,不斷提高開放創新水平。他提到,今年有8家知名外資藥械企業在京新設研發或創新主體,其中,輝瑞新設北京研發中心,丹納赫新設北方創新中心,滬亞生物設立中國總部,均為首個在京實體。此外,阿斯利康新設全球研發北京中心,實現提級擴容。禮來新設中國醫學創新中心、創新孵化器,拜耳新設開放創新中心,默沙東新設默沙東研發中國創新合作中心,美敦力新設數字化服務創新基地,助力本土創新藥械品種轉化、上市和出海。

北京市科協副主席劉曉勘介紹,北京市科協今年共舉辦6場高層次學術交流活動、8場首都前沿學術成果報告會。在第二十七屆京港洽談會上舉辦「京港澳青年科學家大會」,在第27屆京台科技論壇上主辦「未來科技與健康產業融合發展論壇」,有效鏈接了京港澳台四地生物醫藥領域優勢資源。

AI醫療器械獲批數全國第一

北京市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周立新指出,醫療器械是北京市重點發展的高精尖產業之一,今年,本市新增8個國家創新醫療器械獲批上市,累計獲批71個,佔全國近四分之一。此外,本市還獲批42個人工智能產品,數量均居全國第一,在影像輔助診斷等「AI+醫療器械」新賽道上表現優異。未來將重點圍繞發展醫用生物材料、腦科學與腦機接口、人工智能、數字療法、手術機器人、高端影像設備、基因檢測試劑等細分領域,充分運用醫藥健康統籌聯席會工作機制,做好全鏈條協調溝通。

未來科學城管委會副主任、昌平區副區長柳強介紹,2024北京·昌平生命科學論壇將於11月22日在北京昌平舉辦,以「探索生命 共創未來」為主題,採用「1+8+1+N」的模式,將舉辦近25場活動。20餘家外國政府部門和國際組織機構等受邀參會,圍繞國際合作和產品出海、醫藥企業國際化發展等話題設置平行論壇,並首次設置海外分會場,推動醫藥健康企業走向國際。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