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振達首次踏足大陸,感嘆自己「大陸來晚了」。(記者蔣煌基 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 蔣煌基 廈門報道)「我今年65歲了,這是第一次到大陸,也是第一次參加兩岸文博會,大陸我來晚了。來之前我就想,趁着還能走動,我一定要親自到大陸走一走,看一看。」在今天(31日)福建省廈門市舉行的第十五屆海峽兩岸文博會上,來自台灣彰化的雕藝師謝振達感嘆地對記者說出這樣的話。

今年的海峽兩岸文博會以「一脈傳承·創意未來」為主題,設置了台灣主題展區,台灣縣市館、台灣大師工藝館、海峽兩岸文創館等9個主題館,匯集近200家台灣品牌企業。葉志誠、郭俊男、劉世平等100多位台灣工藝大師,集中展示台灣茶、漆藝、少數民族工藝、設計IP、文旅消費品等多元內容,全方位展示文化產業發展趨勢和兩岸文化交流成果。

謝振達向記者展示自己的雕藝作品。(記者蔣煌基 攝)

謝振達說,自己居住在台灣濁水溪旁,「靠溪吃溪」,專精於螺溪石雕與硯刻藝術。在展台前,謝振達的雕藝作品中富含蝌蚪、青蛙、蟬、荷花等中華傳統意涵元素。「其實兩岸都是一家,雖然海峽分割兩岸,但傳統文化還是一樣。」從事雕藝33年來,雖然是首次踏足大陸,但他很坦然地承認「我的作品沒辦法跟大陸的同行比」。

「大陸的雕刻更加精美,精細度非常高。」謝振達用「自愧不如」來形容比較的結果。「而且大陸人口眾多,大家分工協作,能夠很好地實現規模化,但台灣的傳統藝術,比如像我做的硯台雕刻,從挑選石頭到最後成品,都只有我自己一個人。如果要50件作品,我一年都交不出來。」

隨着硯台在台灣被冷落甚至拋棄,謝振達慢慢轉型雕刻茶葉乾濕泡台。(記者蔣煌基 攝)

近年來,中國傳統文化出海廣受關注。謝振達表示,十分羨慕大陸傳統匠人。「台灣這些年民進黨一直進行『去中國化』的操弄,大家雖然說政治歸政治,藝術歸藝術,做藝術就是做自己,但很多年輕人對傳統文化漸漸失去了興趣,硯台已經沒人要了,一大批台灣手藝人只能各顯神通,我的後輩也不學雕刻,就失傳了。」他有些落寞地續說,「但是大陸對傳統文化、傳統藝術真的很重視,這讓我們都很羨慕。」

謝振達祖籍福建泉州,其先祖清朝年間赴台,距今300餘年。雖然以前沒到過大陸,但一直關注大陸的相關報道和信息。「大陸給我的感覺真的很不一樣,像這次展會,場面很宏大,展位布置都很漂亮,我在台灣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大型的展會。」他說,等展會結束,他要在大陸多待幾天,到周邊多走走看看。

責任編輯: 梅琬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