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深圳新聞網報道,近日,正在重建的皇崗口岸傳來最新消息。
10月1日,新皇崗口岸聯檢大樓項目地下室主體結構B1層最後一塊梁板順利澆築完成,項目建設取得階段性進展,為後續的地上主體結構施工奠定了堅實基礎。

10月8日,香港特區政府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在出席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會議時透露,香港特區政府正與深圳市政府共同全力推進皇崗口岸和沙頭角口岸重建項目。會上,鄧炳強表示,力爭2025年底基本完成皇崗口岸聯檢大樓的建設。
採用「一地兩檢」通關模式 設計日通關量約20萬人次
新皇崗口岸聯檢大樓項目總佔地面積8.75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68.97萬平方米,於2021年5月開始組織基坑工程施工。
從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網站獲悉,新皇崗口岸竣工使用後,將會採用「一地兩檢」的安排,並實施「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通關模式,通關時間將由原來的20分鐘縮短至5分鐘,並與深圳地鐵7號線及香港地鐵北環支線等5條軌道線路相連。新皇崗口岸設計的通關流量約為每日20萬人次,而在港鐵北環線支線開通後,更可以提升至每日約30萬人次,跨境車輛的設計通關流量則大約為每日一萬五千架次。同時,深港兩地會在口岸開通後不斷監測通關流量,並利用創新科技和其他可行的方法提升旅客通關效率,以應對日後的實際旅客流量。
今年,深圳市政府正式批復《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法定圖則》。法定圖則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立高效的深港科技創新協同機制,深港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取得積極成效;皇崗口岸整體完成重建,跨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實現運轉高效的通關查驗模式創新;深圳園區監管模式運作成熟,與香港園區基本實現要素流動暢通、創新鏈條融通、人員交流順通等。到2035年,與香港園區協同創新的格局全面形成,科技創新國際化程度居於全球領先地位,創新要素跨境自由有序流動;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創新載體和頂尖科技企業研發中心,成為世界級的科研樞紐,有力支撐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廣深港科技創新走廊建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