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華南技術轉移中心內展示的香港科技成果庫。敖敏輝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敖敏輝 廣州報道)大灣區科研投入、專利申請量、高科技企業數量領跑全國,但科研成果轉化依然或多或少存在流程繁瑣、轉化周期長、市場對接不暢等「堵點」。為此,由廣東省科技廳、廣州市科技局、廣州南沙區聯合聯合共建、投資1.8億元共建的華南技術轉移中心投入運行。該中心通過建立以市場為主導、以企業實際需求為出發點、以人才為核心的新型技術轉移轉化路徑,打造科技成果轉化華南大樞紐。該中心還與港澳合作搭建產學研配對平台、建設港澳科研成果庫等,推動大灣區科技成果供需雙向融合。截至目前,已有超過2000項科技成果在該中心轉化落地。

已有超過2000項科技成果在華南技術轉移中心轉化落地。敖敏輝攝

建設科技電商服務平台 打造技術轉移新模式

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成果 轉化年度報告(2023)》數據顯示,當前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以直接轉化為主,即以企業實際需求為導向進行技術研發並實現成果轉化,而通過對已有技術進行轉讓以實現成果轉化的間接轉化方式佔比較小。為此,華南技術轉移中心率先在國內探索以人才為核心的技術轉移新模式,包括,以成果為核心轉向以人才為核心、以供給導向轉向以需求為導向、以注重成果對接轉向注重能力對接。

在具體做法上,該中心推出多個創新舉措。比如,該中心創新參考電商平台模式,建設科技電商服務平台「華轉網」,實現了企業在線購買科技服務功能。企業可快捷註冊,在線實現知識產權、儀器共享、檢驗檢測、雲+超算等購買服務。在下單前,企業還可在線申領政府創新券,以市場價約6折的價格購買上述服務。

華南技術轉移中心建設科技電商服務平台「華轉網」。敖敏輝攝

該中心還參考婚姻介紹所的模式,搭建廣東省企業科技特派員平台。目前,該平台已經入庫包括港澳在內的科技特派員4000多名,他們均是各領域的研究專家。據中心負責人介紹,若企業、科研人員不想將需求或成果公開,可透過該平台一對一對接科技特派員,實現成果的對接,或合作開展應用研究。

過程中,華南技術轉移中心還聯合中山大學,打造「有組織科研智能服務平台」,在AI技術下,企業輸入需求,可快速、精準匹配到相關領域的科研院所專家和相關科創資源。

當前,全國各地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從事科研成果轉化的專業人才技術經理人需求量極大。為此,該中心受科技主管部門、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服務機構委託,開展50餘期技術轉移相關培訓,培養技術經紀人、技術經理人超過5000餘名,成為華南地區最大的技術經理人培訓基地之一。

推動粵港澳產學研資源互聯互通

值得一提的是,在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背景下,華南技術轉移中心深化與港澳合作,創新技術轉移機制的區域聯動方式。其中,與香港機電工程署建設的「E&M InnoPortal」平台、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產學研線上配對平台」實現了互聯互通,搭建粵港澳創新創業知識產權綜合服務平台,集聚可轉移轉化的粵港澳知識產權24000餘項。

記者看到,華南技術轉移中心特設了「香港科技成果庫」平台,下設香港科研成果庫、香港需求庫等多個板塊,相關技術、需求以及合作案例,可一鍵查詢。

華南技術轉移中心總裁李奎告訴記者,香港高校科研實力雄厚,沉澱了大量創新成果,該中心通過搭建粵港科技成果轉化橋樑,推動香港科研成果在內地轉化。該中心正考慮在香港設分支,多措並舉推動兩地科技成果供需的雙向融合。

「我們也設立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基地,特別是以香港為橋頭堡,面向世界去引進人才和科研成果,這是我們接下來的一個重點工作。」李奎說。

對於當前大灣區科技成果跨境轉移轉化存在的難題,李奎談到,高校的很多科研成果成熟度還有待提高,讓它們距離產業化需求更近一些,這也是該中心未來推動的重點工作之一。另外,包括出台《廣東省科技創新條例》在內,廣東在職務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建設、成果使用權和所有權以及利益分配等問題,開展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成果轉化難點和堵點正在逐步打通。接下來,期待香港亦能夠加快推動相關改革,通過灣區協同,建立起更完善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制機制。

「比如,根據《廣東省科技創新條例》的亮點之一,是成果轉化收益可再投入高校科研院所的技術轉移機構建設,這將極大提升技術轉移機構及人員的積極性,也將激活高校院所的科研力量,帶動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效率的提升。」李奎說。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