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 黃慧)9月23日,第四屆海昏漢文化旅遊月啟動,將舉行包括海昏文化論壇、百戲擂台、攝影書法大賽、海昏網劇、互動劇場、漢韻市集、文創展示、文化巡展等共計20餘項文化旅遊活動。期間,2024第一屆漢代海昏侯國考古與漢文化學術論壇公布了一系列海昏侯墓最新研究成果。
侯夫人墓晚於劉賀墓

據悉,海昏侯劉賀墓和侯夫人墓佔據了墓園最高,也是最中心的位置,有東、西兩座封土,西為劉賀墓,東為侯夫人墓,均呈覆斗形。兩墓共用一個東西長約100米、南北寬約40米,總面積約4000平方米的禮制性高台建築,該禮制性建築由東西廂房、寢和祠堂構成。漢代以右為尊,清理後考古人員發現,劉賀墓的封土堆、封土的夯土基座均明顯比侯夫人墓的大。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海昏侯墓考古發掘領隊楊軍介紹,侯夫人墓與劉賀墓共建於墎墩山頂,屬同塋異穴合葬墓。侯夫人墓是採用「漢制」營造的列侯夫人墓,為「甲」字形墓穴。墓葬建造前的「堂壇」,為夯築的紅色粘土,土質細膩緊密,平面呈方形,面積約135平方米。根據「堂壇」、墓穴、封土的平剖面關係揭示,以及「堂壇」底部疊壓着1號墓(劉賀墓)建造時的遺存,推斷侯夫人墓晚於劉賀墓。
劉賀劉充國父子身高確定
楊軍介紹,考古人員在劉賀內棺蓋板內側發現了劉賀部分遺骸,包括左側部分肢骨、股骨,結合牙齒和盆骨位置,初步推算出劉賀遺骸長約173~183厘米。
同時,考古人員還對5號墓(劉充國墓)出土文物進行實驗室考古,根據出土龜鈕銀質印章上的文字確認,5號墓主人為劉賀嗣子劉充國。因海昏侯劉賀墓園所在墎墩山土體為酸性紅壤,腐蝕性強,劉充國遺骸形貌不存。考古人員運用X射線探傷、紫外熒光成像等手段,最終確定了劉充國遺骸長度在110~120厘米之間,離世時還是未成年人,這也為南方地區人骨遺骸形貌不存的墓葬尋找遺骸位置提供了技術參考。
琉璃席為西漢中晚期琉璃席「標準器」


劉賀墓和劉充國墓均出土了琉璃席。琉璃席由上層席面和下層底襯組成。上層席面平面由內部玻璃片主體、次外側包邊和最外側包邊三部分組成。次外側為長條形嵌玻璃泡鏤空貼雲母嵌金塗朱包邊,最外側包邊為12枚鎏金柿蒂紋銅飾和12塊菱形嵌玻璃泡鏤空貼雲母嵌金塗朱片相間組合而成。三部分通過有機質線繩綁縛在下方含紡織物的底襯上。
其中,劉賀墓出土的琉璃席為包金絲縷琉璃席,主體部分由32排、每排12枚,共384枚玻璃片組成。劉充國墓出土的琉璃席為未包金的絲縷琉璃席,主體部分由32排、每排11枚,共352枚玻璃片組成。
從目前的漢代考古資料看,列侯和縣令級別的人物都有琉璃席隨葬。而劉賀墓和劉充國墓出土的琉璃席作為西漢中、晚期琉璃席的「標準器」,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其主體玻璃片及圍邊玻璃泡材質皆為鉛鋇玻璃,所含鉛為高放射性成因鉛。根據多地採樣分析,推斷製作地點集中在長安一帶,這也為西漢時期琉璃席製作地點、礦料來源提供了重要線索。由於這兩張席製作工藝相同、鉛料來源一致,有學者推斷這兩張席皆來自西漢中央政府的賻贈,為研究西漢列侯墓葬具來源問題提供了重要的科學數據支撐。
發現迄今為止甲片最多的漢代鎧甲

劉賀墓西藏槨兵器庫出土了一套實用鎧甲。實驗室考古表明,該鎧甲為鐵、銅、皮複合的髹漆側開襟魚鱗甲,在出土的漢代鎧甲中為首次發現。 鎧甲的魚鱗甲片6000餘片,樣式多達九種以上,最小的魚鱗甲片僅有1~1.5厘米,是目前我國發現的甲片最多、樣式複雜、工藝奇特、等級較高的漢代鎧甲。
此外,考古人員對畫有最早孔子像的「孔子屏風」進行了復原,確認該文物是一個由衣鏡主屏和《衣鏡賦》輔屏共同構成的雙摺式屏風。
在漢代人工製品中首現鐵酸鈣
此前,專家認為劉賀墓出土的編磬為鐵質。根據能譜和X射線熒光光譜(XRF)分析顯示,編磬含有大量的鐵(Fe)元素。但通過偏光和掃描電鏡觀察,未發現與鐵相關的晶體組織形態(單質鐵)。同時,編磬沒有磁性且表面沒有像鐵器那樣的層狀鏽蝕產物,表明編磬不是鐵質的。
通過對編磬套箱的清理及提取,確定了編磬數量為14件,編磬架下方有一塊木板承托。經XRD(X射線衍射)檢測分析,其材質內胎為燒結的碳酸鈣,外殼為鐵鈣氧化物的燒制物,物相組成中可能含有鐵酸鈣,在漢代人工製品中尚屬首次發現。初步推斷編磬製作時先用碳酸鈣塑形並初步烘烤定型,然後使用鐵氧化物、碳酸鈣等為主要原料的物質塗抹在表面,再進行燒制。
「除國詔書」證明劉賀死於夏秋之際

在劉賀墓中出土的「除國詔書」,是繼居延出土的《永始三年詔書》《元康五年詔書》之後,第三份較為完整的西漢詔書,是南方地區唯一一份漢代詔書實物。楊軍介紹,「除國詔書」長約25厘米,即漢代一尺一寸,書寫格式兩(豎)行,文字為漢隸,與文獻記載的「尺一詔」相印證。
「除國詔書」有眾多大臣署名,如「臣吉」丞相丙吉、「臣望之」御史大夫蕭望之、「臣昌」掌宗廟禮儀太常蘇昌等,見證了漢代的公卿會議制度和官員情況,也確定了劉賀的死亡時間:「九月乙巳死」。此時為漢宣帝神爵三年九月初八(陰曆),即公元前59年10月6日,正值南昌夏秋之際,該季節產香瓜,與劉賀遺骸中發現未消化的香瓜子這一現象相符合。
楊軍表示,從時間順序上看,「劉賀薨——豫章太守上書朝廷——朝廷議論後批准——海昏國除」這一系列的流程應當在劉賀下葬前完成,即公元前59年10月6日劉賀病逝到「除國詔書」下發到豫章郡的時間公元前59年11月14日(十月甲申,漢宣帝神爵三年十月十七)以及「除國詔書」下發到海昏侯國的時間公元前59年11月22日(十月丙戌,漢宣帝神爵三年十月二十五),這應當是一個較短的時間,從劉賀病逝到海昏侯國除國前後不到40天,下葬應該在47天后,這也為西漢列侯喪葬殯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