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 江鑫嫻 北京報道)世上最早的「冰箱」——曾侯乙銅鑒缶、鑄造工藝至今難以還原的建鼓銅座、人氣「萌物」青銅鹿角立鶴、聞名天下的越王州勾劍、薄如蟬翼的龍鳳虎紋綉羅單衣袖……「鳳凰故國——青銅時代曾楚藝術展」14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薈萃湖北地區五家重點博物館的200餘件珍貴曾楚文物,質地包括青銅器、漆木器、玉器、絲織品等,一級品多達45件,多數展品都是曾楚文物的典型代表。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誌性象徵,別具一格的荊楚文化則是長江文化的傑出代表。周初,在長江中遊建立起一系列諸侯王國,其中江漢平原上發展起來的曾國和楚國,以其璀璨的物質文化,描繪了中國青銅時代晚期極為精彩的篇章。自曾侯乙墓發現四十多年以來,江漢平原重大考古發現層出不窮、異彩紛呈,凸顯了湖北作為長江文化關樞之地的厚重歷史和獨特地位。
今次展覽通過「南公封國」「楚祀八百」「驚採絕艷」3個部分,講述這段神秘而厚重的往事。每一個部分都有明星文物亮相。
1978年出土於隨縣擂鼓墩曾侯乙墓的銅鑒缶率先登場。它是2008北京奧運會「奧運缶」的原型,由方鑒、方缶組合而成,鑒蓋浮雕變形蟠螭紋,鑒體浮雕蟠螭紋,下腹飾蕉葉紋。方缶上飾勾連紋、菱形帶紋、蕉葉紋等。「這就是最早的銅冰箱,兼具藝術性和實用性。」湖北省博物館館長張曉雲介紹,鑒、缶均有「曾侯乙作持用終」銘文。這批文物的出土,證明曾國是西周早期周王室分封至江漢地區的重要諸侯國,始祖為「南公」,可與齊、晉、魯等大國並列於《史記》中的「世家」,與文獻中的「隨國」為一國兩名。
同樣於 1978年出土於隨縣擂鼓墩曾侯乙墓的建鼓銅座十分吸睛。張曉雲介紹,建鼓銅座出土時位於編鐘短架盡頭,鼓皮已朽,僅存鼓腔、貫柱及鼓座。中室還出土有兩件建鼓槌。曾侯乙建鼓青銅鼓座的鑄造採用了分鑄、鑄接和焊接相結合的方法,由8對大龍和數十條糾結穿繞的小龍構成,龍身鑲嵌綠松石,是迄今所見最精美的一件先秦建鼓座。建鼓因鼓之貫柱而得名。建鼓過去僅見於戰國和漢代的青銅紋飾和石刻畫像,本件是已發現最早的實物。

人氣「萌物」青銅鹿角立鶴由鶴身、鶴腿、鹿角、底板榫接組成,鶴的頭、頸與鹿角均錯金裝飾,背脊與雙翅周邊鑲嵌綠松石(已佚),吻部右側有「曾侯乙作持用終」七字銘文。出土時位於主棺之東。據介紹,中國古代視鶴、鹿為神鳥、瑞獸,此為鹿、鶴合體,或是作為溝通人、鬼、神的靈媒。

另外,鳳是今次展覽中常見的形象,作為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神聖動物之一,其形象曾出現在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出土的玉器中。鳳鳥崇拜在商周時期非常興盛,楚地出土的青銅器、漆器、玉器、絲織品中有着大量神秘生動的鳳鳥形象,鳳凰也是荊楚文化的重要圖騰,體現了荊楚先民一鳴驚人、一飛沖天的創新求變精神,矢志不渝、涅槃再生的奮發圖強精神。
據悉,今次展覽由國家文物局指導,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湖北省文物局)、中國國家博物館共同主辦,湖北省博物館承辦。展覽將持續至12月16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