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孟冰、張蕊 重慶報道)農產品自古便是絲綢之路最重要的合作內容,中國曾沿着古絲綢之路引入了胡麻、石榴等作物,並將絲綢、茶葉等產品帶到中亞。如今,馬鈴薯這一農作物經過我國的技術改良,也踏上西行之旅。
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院長、重慶市薯類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呂典秋近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由西南大學牽頭,聯合國際馬鈴薯中心亞太中心、10餘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以及國內科研院所、企業等聯合成立的「一帶一路」國際馬鈴薯產業科技創新院(簡稱「馬鈴薯創新院」,下同)3年來收獲的成果豐碩。馬鈴薯創新院組織國內科研院所、企業與哈薩克斯坦合作聯合選育了6個馬鈴薯新品種(系),其中因表皮為紅色而得名的「紅玫瑰」馬鈴薯已在示範田種植,較當地普通品種增產約30%。
此外,經過數年發展,呂典秋帶領團隊利用生物技術製備了高特異性馬鈴薯病毒配對免疫抗體,並以新型的納米微球材料作為免疫層析試紙條示蹤物,代替傳統材料,研發出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快速診斷試劑盒。呂典秋稱:「這種試劑盒操作簡單、靈敏度高、特異性好、成本低,十分適合田間現場檢驗。」
責任編輯:
之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