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 張帆)太陽能無綫充電、共享模式,適於都市短途出行——15日傍晚,這款由海峽兩岸學子共同完成的新型電動三輪車亮相在上海舉行的第九屆海峽兩岸青少年創客大賽總決賽,立刻讓人眼前一亮。同期亮相的一款名為「合和橋」的橋樑結構模型也是海峽兩岸學子的合作成果,採用拱橋與桁架橋相結合的形式,以實現最佳承載能力和結構穩定性。此外,還有可變形竹結構的數智設計與建造、針對年輕化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行走康復輔助設備、能感知道路黑白邊界並自動行駛的循跡智能小車、基於虛擬現實技術的閩台交流基地設計……這一系列創新作品都是由兩岸學子在短短几天內設計創意完成的,生動實踐了今年大賽的主題:「同心聚智慧,合力築未來」。

創辦於2016年的海峽兩岸青少年創客大賽,是在海協會、上海市台辦和福建省台辦指導下推出的,已經累計吸引了6000多兩岸青少年創客參加。今年的比賽由同濟大學、台灣逢甲大學、福州大學、上海市楊浦區政府聯合主辦,吸引了來自海峽兩岸60餘所大中小學校和企業逾600名參賽者,提交了141個項目。其中30組為不同院校學生組隊,包括了22組海峽兩岸學子聯合組隊。海協會副會長李文輝在觀摩了比賽後認為,同學們創造的優秀作品,展現了兩岸青少年同心奮鬥、攜手並進的同胞感情,革故鼎新、勇於開拓的民族精神,關注現實、胸懷未來的使命情懷。
兩岸學子攜手應對挑戰

第九屆海峽兩岸青少年創客大賽共設有「開源創新」「結構挑戰」「數字未來」「智感人生」「智駕未來」和「智繪生活」6大賽道,共有338人進入上海總決賽,其中包括台灣師生225人,賽事規模再攀新高。最令參賽選手們難忘的,莫過於兩岸學子從陌生到熟悉,再到合作設計項目,經過頭腦風暴和思想激蕩,最終收穫創新成果的美好過程。如上述那款新型電動三輪車,由同濟大學姜文昊、段海鵬、範馨雲與台灣成功大學陳靖勛、台灣海洋大學黃翊銘合作完成。產品設計的初衷,是台灣同學想要為緩解家鄉的通勤高峰交通擁堵提供解決方案,而對同為大城市的上海也帶來了參考借鑒意義。「我們互相學習,共同進步,遇到問題時,能積極溝通,共同尋找解決方案,項目推進起來很順利。」段海鵬說。另一款橋樑結構模型「合和橋」,是再度參賽的同濟大學學生買莉原聯手台灣中華大學蕭蓬豈、陳奕豪合力搭建的,買莉原也認為,在設計和製作過程中,與台灣的同學相互學習、相互支持,不僅加深了大家對橋樑工程學的理解,也增進了彼此的友誼。

吸引台灣青年多次參賽
除了激烈的比賽,大賽還通過賽前創客研習營(講座+工作坊+博物館與企業參訪)、現場製作搭建、成果展示等方式,讓兩岸青少年創客學習交流,在合作中增進了解,在比賽中建立友誼。記者了解到,正是賽場內外都有難得的收穫,令不少台灣學子也非常願意在暑期來到大陸參加比賽,有的甚至都非第一次參賽。第二次參加比賽的台灣逢甲大學學生吳秉宸作為參賽學生代表發言感嘆道:「對我來說,這個不叫比賽,而是一個有不同領域的新知識學習的寶庫,是盛大的技術和思想的交流會。」他印象中,參賽同學都很棒,都能在大問題下找出問題的痛點去解決,並且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方案。
來自台灣公立中興大學的林佩萱,更堪稱大賽的「鐵桿選手」,不僅連續四年攜作品亮相,還屢獲佳績,此次與來自台灣中興大學、台灣科技大學、廣東工業大學、東莞台商子弟學校等學校的7位學生組隊,帶來了前沿的「真人虛擬形象技術」。除了大學生,本屆大賽還匯聚了從小學到高中各個學齡段的優秀青少年,他們也帶來了各具特色的創新創意作品。

同濟大學黨委書記方守恩表示,這樣的比賽不僅促進了兩岸青少年的深度交流,也加深了學校之間的人文學術交往和兩岸教育科技交流的內涵,未來,還希望兩岸高校在文化交流傳承的基礎上,繼續共同探討科技新命題,共同尋求解決方案,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中華兒女的智慧和力量。台灣逢甲大學董事長高承恕亦表示,參與舉辦海峽兩岸青少年創客大賽這麼多年,特別有意義。兩岸青年使用共同的語言,有着共同的文化根脈,他們齊聚一堂,一起學習,相互尊重,共同合作,這個過程本身就是教育。希望兩岸高校肩負培養人才的重要使命,為炎黃子孫提供更好的教育、更好的發展,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海協會:冀青年創客常來常往
另據了解,本次大賽除了上海賽場外,還設有福建分站。上海的比賽結束後,選手們又馬不停蹄登上開往福州的高鐵,參與首次推出的「高鐵移動課堂」的創新體驗。兩岸學子將在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原校長裴鋼和台灣逢甲大學董事長高承恕等帶領下,在高鐵車廂內上一堂創新思維課,並繼續一路同走、同遊、同看、同學。
李文輝在為大家送行時還表示,同濟大學與逢甲大學等多所台灣地區大學已經有了多年的交流與合作,也因此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範式。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理當常來常往,持續交流。希望兩岸青年互學互鑒、同心合力,跑好歷史的接力棒,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