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張仕珍 西安報道)6月30日,超級工程深中通道順利通車,為粵港澳大灣區帶來新的發展活力。全長24公里的深中通道,集「橋、島、隧、水下互通」於一體,是當前世界上綜合建設難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記者從長安大學獲悉,該校共五個科研團隊承擔深中通道科研項目,為項目建設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持。此外,眾多長安大學校友亦深度參與工程建設,為打造大灣區百年門戶工程貢獻了長大智慧。
五大科研團隊參與 提供重要技術支持
深中通道的建設刷新了多項世界之最。據了解,長安大學沙愛民教授團隊、賀拴海教授團隊、李加武教授團隊、鄭晅教授團隊和王元慶教授五個科研團隊承擔深中通道科研項目,為項目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
其中,沙愛民教授團隊承擔的「面向大交通量與重載特點的高性能海底沉管隧道路面材料與結構設計研究」「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項目路面施工質量控制技術」項目,提出了海底沉管隧道路面結構、材料設計方法及施工關鍵控制參數和評價指標等,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無縫伸縮縫材料,有力支撐深中通道沉管隧道瀝青路面建設。
賀拴海教授團隊通過開展沉管隧道最終接頭臨時錨拉系統的軸向抗拉承載性能試驗、橫向偏位試驗等,為深中通道沉管隧道的最終對接提供了試驗依據。李加武教授團隊提出「整體鋼箱梁方案+上中央穩定板+水平導流板+高透風率欄杆+抬高式檢修車軌道」的新型氣動控制技術,保證該超大跨度懸索橋的設計方案具有充足的抗風安全性能儲備。
鄭晅教授團隊則通過理論分析、實驗室模擬實驗、現場模擬測試等手段,評價洞口減光設施對行車安全性及舒適性,以及眩光及頻閃效應影響關係,提出減光建築設計參數和優化建議。王元慶教授團隊通過系統研究提出跨海集群工程計價標準、造價管控方法及行業管理政策建議,形成跨海集群工程造價控制一體化集成理論與實踐。
匯聚校友智慧 破解行業關鍵技術難題
深中通道的建設同時匯聚了眾多長安大學校友的創新智慧。面對超寬、變寬、深埋、回淤量大等技術難題,作為深中通道勘查設計總負責人,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徐國平和團隊在國內首次提出採用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結構,設計研發了推出式最終接頭,並通過設計、施工、科研、裝備四位一體產學研聯合攻關,攻克了項目乃至行業的關鍵技術難題。
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新型結構形式方案提出後,深中通道管理中心總工程師辦公室主任金文良和同事們組織國內的頂尖高校、科研院所、施工設計單位開展了聯合科技攻關,成功攻克了項目乃至行業「卡脖子」技術難題,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建設成套技術和中國標準,填補了國內全產業鏈空白。
深中大橋是世界最大跨徑全離岸海中鋼箱梁懸索橋,未來運營將長期面臨高溫、潮濕、極端天氣、高負荷重載交通等挑戰,要求橋面鋪裝具有良好的抗高溫、抗疲勞及抗水損壞性能。保利長大工程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楊東來把實驗室搬到了項目施工現場,帶領團隊歷時三年多時間,完成了近2000次室內實驗,最終研製出的環氧樹脂黏結層材料,各項指標均達到國內橋樑施工技術規範要求,實現了這一材料的完全國產化。
針對深中通道的營運安全需求,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副主任馬二順帶領團隊設計研發了智能軟件控制平台,利用信息技術的加持,實現交通的智慧管控、設備的智慧運維、出行的智慧服務和應急的智慧響應。
據悉,建校七十多年來,長安大學充分發揮交通運輸、國土資源、城鄉建設專業優勢,為國家建設和行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和人才支持。在許多國家重大工程的建設中,既有長安大學教師團隊的深度參與,也有來自不同建設單位的長大校友通力協作、接續奮鬥,這已經成了一種常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