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 記者劉蕊 特約通訊員謝辛凌 河南報道)「夏播無早,越早越好,尤其是抗旱時節,搶農時不耽擱。更不能等老天解旱情,要靠自己造墒情。這三台噴灌機,一天一夜能澆100多畝地。」河南省周口市沈丘縣孔營村的種糧大戶王書鵬,種有600多畝小麥。收完麥,隨機就把玉米播種到地裏了,當即安裝同款三台自走移動圓盤式噴灌機,節水噴灌效率高,爭分奪秒地澆水。
然而,並不是所有種植戶都如王書鵬一樣幸運地「搶到了農時」。近日,河南省遭受嚴重乾旱天氣,自今年5月以來,河南省降雨量較常年同期減少了70%以上。截至目前,全省超過一半的氣象監測站點已達到中旱以上等級,其中重度乾旱和特旱的範圍持續擴大。此次乾旱造成全省共有323萬畝土地因缺水而無法播種。這些土地主要分布在豫北、豫東和豫南部分地區,涉及小麥、玉米、水稻等多種作物。

18抗旱工作組 深入田間助農保秋糧
河南省玉米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李玉玲說,針對出現旱情的田塊,及時灌溉補墒,提高土壤濕度,防止高溫乾旱疊加,減輕高溫造成的危害;針對長勢偏弱的田塊,追施葉面肥,提高玉米高溫熱害耐受性,保綠防衰,促進灌漿。與此同時,在全省抗旱保秋工作中,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省農科院、河南農大的專家們還組成18個抗旱工作組,分包市縣開展抗旱保秋技術指導服務;各級農技人員經常性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民落實關鍵技術措施,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一大批高素質農民不等不靠,抗旱灌溉,加強田間管理。各方農業人才齊心協力,全力奪取秋糧豐產豐收,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出力。

「機井醫生」巡診忙 科學用水節資源
在這種極端高溫乾旱情況下,如何更科學更高效地「澆水」成了農民的頭等大事。 6月13日,河南省沈丘縣周營鎮歐營村一處收完小麥搶種玉米後的農田裏,四台自走式噴灌機緩緩旋轉,水花四濺。當地村民在忙着造墒、補墒抗旱,為播種後的夏玉米、花生、大豆等作物及時噴灌「蒙頭水」,田間地頭一派忙碌景象。「正常情況下,種上玉米該下一兩場雨了,但是今年一場沒下,如果不及時澆水,肯定會影響玉米出苗。」村民王建華正在使用智能澆水機給自己的玉米『補墒水』,「澆了這一遍,玉米出苗露土就有保證了!」
「目前,我們鎮共有400餘眼機井,20餘條溝河乾渠,面對當前旱情,動員各村兩委和幹部群眾積極打井。其中,趙寨、周營等6個行政村新打機井11眼,得到群眾的拍手叫好。同時,我們發揮現有水利資源優勢,動用一切抗旱機具,一方面組織發動群眾抗旱種秋,另一方面要求各村組織『互幫互助』抗旱種秋幫扶小分隊,投入當前抗旱工作,開足馬力,全力以赴爭取早日把地澆完、種完。」周營鎮黨委書記程健表示。
周營鎮孟寨村高標準良田地頭,一眼故障機電配套深水井,經過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周喻的一番搗鼓後,成功刷卡修復出水。眼瞅着看井水通過水堡頭的輸水管道汩汩流出,圍觀的村民們歡呼起來:出水了!出水了!「過去我們見了周喻都叫周主任。現在我們見了都親昵喊他『機井醫生』。」正忙着澆水的村民謝文清大加點讚,農戶們本來正在澆地,忽然發現一眼機井不出水了,就打電話向田間地頭巡查的周喻反映。不一會兒,周喻帶領有三名工作人員組成的機電井維修服務隊,就趕到現場排查故障。經過「機井醫生」們的一系列操作後,故障很快被排除了。
連日來,周營鎮組織機電井維修服務隊,巡迴全鎮認真查看機井的井堡、控制系統、低壓線路、水泵,逐一排查出水情況、配套設施和使用狀況,登記造冊建立台賬,對排查出的故障機電井開展一站式全面「體檢」維修,防止機井「帶病」上崗。
記者沿鎮域境內寬闊平整的機耕道來到黃孟營村。一條緊靠農田的溝渠橫穿東西、南北,清清的溝水竟然能看見有魚兒在遊動。田間地頭機器轟鳴,水花四濺,一片繁忙。當地村民在太陽的炙烤下,握住水管,噴着歡快的水花,忙着抗旱澆地補墒、造墒,確保夏玉米順利出苗露土,播種花生、大豆等夏秋作物。放着好端端的智能機電刷卡噴灌井不用,村民咋還用老辦法澆地呢?對此,記者不解。
「俺這個村溝渠多,眼下水源充足,一些距機電井遠點的地塊,村民就會發揮優勢,還採取機械抽水的老土辦法,便用地頭現成的溝渠水澆地,這樣雖說費點事,但在一定程度上節約了地下水資源。」黃孟營村黨支部書記王曉光向記者解釋。巧引「過河水」解決群眾抗旱難。「澆完這遍,俺這塊地都澆兩遍了。你瞧瞧,玉米苗都快出齊了!」 炎炎烈日下,在周營鎮劉集村的一處農田裏,村民徐超群正手握白色塑料管接口,邊給地澆水邊滿意地說。
評論